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浸叶法,对比了新型硫脲类杀虫剂甲硫丁醚脲与丁醚脲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田间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对甲硫丁醚脲的增效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LC5、LC10、LC15、LC20、LC25、LC30)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测定了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LC10和LC30)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三种解毒酶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O-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甲硫丁醚脲两个剂量(10和100 mg/L)对小菜蛾3龄幼虫体内ATPase活性的影响。测定了甲硫丁醚脲与传统药剂丁醚脲对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小油菜的室内安全性结果如下:浸叶法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新型硫脲类杀虫剂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为38.5019 mg/L,毒力高于传统硫脲类杀虫剂丁醚脲(LC50为79.1606 mg/L)和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毒死蜱(LC50为60.7989 mg/L);但甲硫丁醚脲的毒力低于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LC50为0.4098 mg/L)、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50为1.2429 mg/L)、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茚虫威(LC50为10.3718 mg/L)和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为16.3723 mg/L)。因此,生产中可以将甲硫丁醚脲用于小菜蛾的防治。采用浸叶法测定了DEM、TPP、PBO三种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防治作用的毒效比与增效比。结果表明,三种增效剂不同程度提高了甲硫丁醚脲防治小菜蛾的毒效比,甲硫丁醚脲与DEM、TPP、PBO最佳配比分别为1:5、1:5和1:4,其毒效比分别为1.61、2.11和2.39;在最佳配比时,DEM、TPP、PBO三种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防治小菜蛾的增效比分别为1.27、1.47和1.38。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处理均能够显著的影响小菜蛾的生长发育。与不用甲硫丁醚脲处理的对照相比,在LC5-LC30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小菜蛾的蛹期、子一代幼虫历期均明显增加,蛹重、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卵期和卵的孵化率均明显降低,但对小菜蛾亲代的化蛹率和成虫历期影响不大,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相比,在LC30的低剂量处理下,蛹期和子一代幼虫历期分别增加了29.33 h和2.55 d,蛹重、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分别降低了0.41 mg、47.30%、42.4粒/头和19.48%。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3种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在连续处理6-72 h后趋势一致,羧酸酯酶(CarE)和P450-O-脱甲基酶(ODM)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对于GST,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的GST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处理,且LC30处理要明显低于LC10处理,但处理72 h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差别不大。对于CarE,处理6 h和12 h后,两个低剂量处理的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且LC30处理要明显高于LC10处理;处理24 h、48 h和72 h后,对照组处理要显著高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而LC30处理要明显低于LC10处理,但到处理72h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差别不大。对于ODM,处理6 h和12 h后,所有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处理24 h和48 h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低于对照组处理,且LC30处理要明显高于LC10处理。处理72 h后,所有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的3种ATPase活性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两个剂量处理后的3种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且处理剂量越高,酶活性越低。与对照相比,10 mg/L处理对Na-K-ATPase、Ca-ATPase和Ca-Mg-ATPase3种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20.07%、14.64%和10.51%;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分别为27.13%、30.59%和19.49%。甲硫丁醚脲相比丁醚脲对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和小油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甲硫丁醚脲处理组无药害,丁醚脲处理组对小油菜有一定程度的药害,甲硫丁醚脲对甘蓝、小油菜的生长速率抑制率为-1.23%4.57%,丁醚脲为5.8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