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城市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郊区呈现出低密度无序蔓延的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内城随着中产阶级的搬离急剧衰落,成为贫困和犯罪的渊薮;郊区居民日常通勤时间增加、生活过度依赖私家车。对抗郊区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建筑、城市规划领域的新任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影响下的运动,是对抗蔓延最有力的一次尝试。本文旨在详细阐明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对这一理论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论述。全文除绪论部分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中外学界研究综述及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一章主要追溯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从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二战后的美国一方面人口激增,急需大量住房,同时政府又出台多种政策鼓励购买郊区住宅,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郊区蓬勃发展起来。与其他批评郊区蔓延的理论不同,新城市主义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如田园城市、新传统主义、邻里单元、城市多样性中吸收借鉴了很多。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城市主义开发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建筑师杜安伊夫妇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第一次将“传统邻里开发”的想法付诸实践。海滨项目的成功使得杜安伊夫妇及其理念声名大振,新城市主义开发项目不断涌现,庆典社区和肯特兰德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例。与此同时,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开发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也在西海岸的实践中开始萌芽并不断完善。第三章梳理了新城市主义从实践发展到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1991年,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几位创始人达成初步共识,制定了阿瓦尼原则。1993年,东西海岸的新城市主义者齐聚一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规定了新城市主义由两大核心理念:“传统邻里开发”、“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共同组成。1996年,第四次新城市主义大会召开并颁布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第四章简要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的成就并分析了新城市主义面临的质疑。自海滨社区建成至今,新城市主义运动已发展了三十余年,针对新城市主义的批评很多,但一些属于过分苛求,如指责新城市主义未能阻止不同阶层间隔离加剧、改变汽车社会等,这些现象是整个美国社会面临的难题,过多期待一种建筑思潮带来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文章最后在结语部分展望了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前景。新城市主义最重要的影响是它正改变人们对良好社区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新造社区中融入新城市主义元素。新世纪美国家庭规模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或许是新城市主义又一个可以把握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