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07年1月~2013年12月的COSMIC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掩星观测的温度廓线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辐射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逆温层(Tropopause Inversion Layer, TIL)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来研究讨论了TIL各要素与辐射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IL是东亚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都普遍存在的气候特征。TIL各要素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之间存在着差异,低纬地区对流层降温和平流层增温均比高纬剧烈。近年来TIL下边界CPT(Cold Point Tropopause)和上边界TILT (Tropopause Inversion Layer Top)的高度都有略微的降低趋势,TIL厚度基本维持不变,TIL内的平均温度递减率有略微的增大。TIL下边界CPT高度主要集中分布在11-14km之间,在40°N以南区域的CPT高度较大,都在13.5km以上,并且十分稳定,40°N以北CPT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纬向分布更为明显。EOF分析结果表明,35°N两侧的CPT高度变化是相反的,夏半年35°N以北CPT升高,35°N以南CPT降低;冬半年则反之。350N以南区域的CPT高度在年内呈“V”型变化,35°N以北地区则相反。TIL上边界TILT高度集中在14-20km,冬、春季在30°N-40°N的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出现极大值中心,极大值中心范围较大:夏季在45°N-50°N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出现极大值中心,并且极大值中心范围较小;秋季极大值中心出现在40°N附近的图兰平原,并且范围进一步缩小。极大值中心以北TILT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该区域的TILT高度纬向结构更加明显,高度从冬季到夏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升高,夏季达到一年中的相对极大值,而后又开始降低;极大值中心以南的TILT高度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TIL厚度范围集中在1-6.5km之间,其时空变化规律基本与TILT一致。TIL内的平均温度递减率在0.4-2K/100m之间,其空间分布情况与其他几个要素相反,其大值区域出现在10°S-10°N之间的深热带地区,该区域的温度递减率都在1.2K/100m以上,该区域的温度递减率冬季最大,夏秋季次之,春季最小;30°N-500N的中纬度地区为温度递减率在0.8K/100m以下的相对极小值区,该区域的温度递减率季节差异不大,但是其范围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秋季最小。TIL厚度变化主要受上边界TILT分布的影响。TIL有着一致的纬向结构,但是热带和温带间有着显著差异,对流层顶强逆温层结构主要出现在对流层顶逆温层较薄的热带海洋地区:副热带TIL结构表现出“对流层顶断裂”特征,在该区域内TIL更深而强度较弱。地面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的变化与TIL厚度和TIL内平均温度递减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当东亚地区陆地上和北印度洋区域的辐射强度较大时,45°N-55°N、40°E-100°E区域的里海北部、咸海、哈萨克斯坦一带区域的TIL厚度较大,中低纬度的TIL厚度较小;10°N-40°N的中纬度和东亚东北部地区的TIL温度递减率较小,而赤道附近地区和里海附近地区的TIL温度递减率较大;反之亦然。TIL厚度的变化相对缓慢,大概滞后辐射强度的变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TIL温度递减率的变化在冬季和夏季与辐射强度的变化是同步的,其他季节有一定的滞后,但是滞后时间没有TIL厚度变化的滞后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