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企业的移动互联营销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人们的日常消费及行为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对于民航企业而言,也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营销环境,信息技术辅助营销的重要性将越发突出,同时航空公司也亟待业务模式转型升级,我们看到2014年全球航空业辅助收入占航空总收入7.6%,达到499亿美元。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球航空旅游旅客33亿人次,平均每个旅客为航空业贡献15美元非航收入,航空辅助性收入利润高达40%,也就是说6%的辅助收入贡献了61%的利润,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靠机票收入盈利的方式已让各大航企捉襟见肘,同时,受到城市高铁、高速公路发展建设的影响,让原本拥有百架机队、百条航线、多运行基地的传统优势航空企业反而倍感压力,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成本控制风险增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及企业服务平台从整个航空产业链的角度调整营销模式,通过分析比较传统营销模式与移动互联营销模式的利弊,用整合的方法来把握航空出行的各个营销节点,做到互补协同、提升用户出行体验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以民航客运运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服务营销相关理论,侧重从未来民航客运业务中服务产品的可视化、可选择出发,以国内某中型航空企业S航空公司为例,打造航空企业1+N的销售模式,即一张机票将延伸出N种航空出行服务体验,航空企业将着重从这N种航空出行服务中收取大于一张机票的利润,同时形成一批忠实的“空客圈”,建立与这样一群空客们的情感联系,从而打破传统航企靠售票、获取更多航线资源赚取利润的模式,以期对S航空公司在新形势下的营销服务转型,增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部分,即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的发展变化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营销研究、S航空公司战略前瞻与可行性分析,其中第一部分重点对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结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营销问题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问题,希望能引起一些对问题的思考;第二部分重点提出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营销的概念,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回答第一部分中的问题;第三部分则是结合理论与实际分析移动互联营销对S航空公司是否具有可行性,并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出服务产品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基于民航实践工作和学习的相关服务营销理念,本文提出的建议中,有些具有实际执行的可能,如:搭建服务营销平台、建立Sc空客圈子以及整合航线出行服务资源;有的对未来航空企业客运营销发展有所帮助,比如全产业链式产品服务营销、生活式的航空出行体验等,利用现代的移动互联技术为旅客创造更便捷更舒适的旅行体验,旅客在航空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方便快捷的付款,可以说产品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营销机会,这对于民航从业者来说,将是一次伟大的变革。
其他文献
介绍了阳泉北至大寨铁路EPC项目的工程概况,分析了阳大铁路EPC管理的难点,从干系人识别、阳大公司、铁三院集团公司、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方面,阐述了阳大铁路干系人的管理
在干旱胁迫下,FA能明显降低烟草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少植株蒸腾量;井提高根系活力、叶片水势和净光合速率,增加根苗比,从而有效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增强其抗旱性,提高
<正>一、石油企业当前重复访、越级访的现状从信访举报内容看,范围不断扩大。举报反映内容越来越广,有一部分是举报人道听途说的消息,多数没有真凭实据,只是凭主观想象和猜测
目的:观察咳嗽颗粒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30例用咳嗽颗粒治疗,对照组50例静脉点滴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2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
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国际私法作为一门以涉外民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学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当前在我国实施
德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通过宪法法院这一专门审查机构来完成,而中国的违宪审查则属于立法机关的职能。中德两国违宪审查制度在审查主体、审查对象与方式、审查程序以及审查后
规范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患者医药费用、体现医院公益性的有效措施。
中国的颜值经济在突破5000亿大关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存在重器械耗材、轻服务技术、市场小散乱等特点。$$随着“网红经济”、“颜值经济”的崛起,中国医
报纸
<正>年仅20岁、当兵只有20个月、党龄只有8天,他人生的诗篇才起了兴,就戛然而止,令人惋惜。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他
<正>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位于平顶山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始建于1992年8月,1995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05年通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