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将全球采购的供应链逐步发展到中国,现今已经在华拥有数以万计的供应链企业。这些供应链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同时,跨国公司对他们的员工及利益相关方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是否重视?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事业起到了何种作用?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和学术问题。然而,经过笔者在中国知网等多家学术网站的搜索,学术界对跨国公司在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个案虽然有所评论,但对跨国公司对其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总体情况,却无人进行过专题研究。而跨国公司一类的企业能否保障其众多的供应链企业员工的权益,却是人们最能直接感受到,并且从劳动者权益保障中受益的地方。笔者从事跨国公司对其在华供应链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核心的行为守则审核工作迄今已有十五年有余,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跨国公司与供应链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博弈。进入华政攻读研究生之后,经过法学思维的严格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跨国公司与其在华供应链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博弈实践作了系统深入的思考,草成此文,既用它作为三年学业的结晶,又作为一个经历者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真诚献礼。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跨国公司为中国供应链企业设立的有关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标准,即“契约式”“协约式”和“公约式”劳工审核标准;第二部分则介绍了跨国公司对中国供应链企业劳工审核的流程,有一般的审核流程,包括通知形式、审核人员条件、审核方法、步骤以及结果分类,并同时分析了一般审核的不足,引用实例介绍了跟踪督促及协同改进的措施等;第三部分叙述了跨国公司与我国供应链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实践中的博弈,揭示了审核员与被审核工厂之间、跨国公司业务部门与被审核工厂之间、第三方审核员与跨国公司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磨合与演进的历程,表明劳动者权益保障事业的进步是各种斗争的产物。在论文的第四部分,笔者分析了跨国公司比较重视其中国供应链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主要是消费者、投资者、国际组织、媒体舆论和诉讼对跨国公司的压力,内因主要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逐步培育的重视人权的社会传统;企业管理层劳动者权益保障理念的进步;企业员工维权意识的增强和企业出于长期经营战略的考虑等等。在论文的最后“结束语”部分,笔者提出了跨国公司在其供应链企业的有关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四个问题,包括有关劳工审核透明度与公正性方面、跨国公司对其第二级以下的供应链企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约束力方面、跨国公司劳工审核的机制问题以及标准问题。最后,笔者依据跨国公司与在华供应链企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博弈实践,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如何注意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提出了真诚的建议。我们“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如果缺少一个与海外的利益相关方就劳动者权益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足够重视,都将有可能使得中国企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可以制定出自己的劳工政策,从企业战略上,将尊重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责任重视起来,同时系统化地识别产品和服务中潜在的保障风险,使得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跨国公司在中国企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过程中的有效实践,无疑将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们要努力避免有些人在劳动者权益方面对我国企业的批评与恶意攻击,树立中国企业注重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