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观察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课题立足于中医传统理论-气机升降理论,结合辩证论治思想,从理论方面探讨其在慢性脑缺血这一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具体临床应用,并观察经方葛根汤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拓展经方葛根汤的应用,明确其治疗慢性脑供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中西医对于慢性脑缺血的相关认识及研究进展。慢性脑缺血系脑整体水平血液供应减少状态,是最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帕金森氏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认识相对明确,然而临床上欠缺可行性高的诊断方法及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中并无慢性脑缺血的概念,相关论述散见于“眩晕”“头痛”“健忘”“不寐”“虚劳”“痴呆”“耳鸣”等病中,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虚实两类,外感六淫邪气,内伤情志失调,痰浊瘀血内阻而成实证;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失养,脏腑气血不足而成虚症。多从化痰、祛瘀、补虚对慢性脑缺血进行治疗。现当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研究虽有所深入,然多着眼于脏腑气血阴阳虚实辩证理论,虽考虑到了不同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及虚实夹杂,在实际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对于整体的辩证仍相对不足,辩证思路较分散,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慢性脑缺血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选用经方葛根汤为代表方治疗该病。气机升降理论起源于《内经》,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全面系统动态的观点辩证阴阳气血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高度概括了气的运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王晓燕主任医师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慢性脑缺血的诊疗中,认为该病是在多项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影响人体气机升降的多个脏腑功能障碍,形成了脑部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痹阻清窍的病理格局,病理性质以本虚标实为主,上气不足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在临床中应用葛根汤化裁治疗该病,并阐述其机理。  第三部分通过临床观察明确葛根汤治疗慢性脑缺血的实际疗效。选取6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编号,按照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给予中汤药治疗,以葛根汤为主方,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病,两组均做相同处理。观察时间为4周,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候量化评分、颈动脉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彩超等结果,并记录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后期应用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成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速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将气机升降理论应用于慢性脑缺血的临床诊疗中,选用葛根汤为主方治疗该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证明了传统中医理论对目前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应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临床疾病的诊疗奠定了基础,并为慢性脑缺血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结论:王晓燕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传统理论-气机升降理论分析探讨慢性脑缺血,认为其病机在于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则髓海空虚,脑窍失养;浊阴不降,则痰浊瘀血,痹阻清窍。治宜调节气机升降,使清阳上行而脑髓得以充养,浊阴下行而痰瘀无以停滞。主张应用经方葛根汤以调节气机升降,使脏腑清阳得以上充脑窍,痰浊瘀血亦随之得化,故慢性脑缺血诸症向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左归丸对5/6肾大部切除模型并ROD大鼠甲状旁腺、骨、肾脏多脏腑、多靶点的影响,研究左归丸防治ROD的作用机制,探讨补肾中药替代骨化三醇治疗SHPT的可行性及理论依据,为
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创伤模型,观察三黄凝胶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疗效,探讨三黄凝胶外用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为该药在临床创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有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单纯针刺组,以找到更好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