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干扰素不同方式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长疗程时(96周、156周)HBs Ag水平、LSM值变化情况。方法: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5年10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做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UC)初始联合干扰素(interferon,IFN)组(A组),NUC经治后联合IFN组(B组),单用NUC治疗3年组(C组),共187例慢乙肝患者入组,其中A组40例,B组47例(该组患者在进行IFN联合NUC治疗前有2.8±2.4年的NUC用药史),C组100例。观察比较干扰素方案中HBs Ag定量变化趋势情况;三种治疗方案在48周、96周、156周HBs Ag定性变化情况及LSM值治疗前后变化;观察不同IFN联合NUC的疗效差异情况。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正态分布资料)、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分析定量数据,定性研究中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种干扰素治疗方案中HBs Ag定量变化趋势图显示,随着联合治疗时间延长,HBs Ag水平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使用进口试剂检测法监测HBs Ag定量的患者中,B组HBs Ag总体下降幅度较A组大,混合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总体而言,随着治疗方法不同,在不同时间点病人HBs Ag定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国产试剂检测法监测HBs Ag定量的患者中,混合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总体而言,随着治疗方法的不同,病人HBs Ag水平在不同周数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294)。HBs Ag定性分析结果如下:48周时三种方案在HBs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分别为5.0%(2/40)vs 14.9(7/47)vs 3.0%(3/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8,P=0.025),但仅B组转换率高于C组(P<0.016),HBs Ag清除率分别为7.5%(3/40)vs 12.8%(6/47)vs 4%(4/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00,P=0.138);96周时HBs Ag清除率分别为10.3%(3/29)vs 38.7%(12/31)vs 4.0%(4/100),HBs Ag转换率分别为10.3%(3/29)vs 38.7%(12/31)vs 3.0%(3/100),156周时,HBs Ag清除率分别为58.3%(7/12)vs 65.4%(17/26)vs 4.0%(4/100),HBs Ag转换率分别为50.0%(6/12)vs 61.5%(16/26)vs 3.0%(3/100),三种方案在96周、156周时HBs Ag清除和血清转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然而组间两两比较可以看到A/B两个组差异仅在96周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B组HBs 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C组(P<0.016)。在长疗程的干扰素联合方案中(96周、156周),A组+B组患者中,Peg IFN a-2a联合NUC在HBs 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率方面优于c IFN a-2b联合NUC,分别为50.0%(21/42)vs 16.7%(3/18)(χ2=5.833,P=0.016),45.2%(19/42)vs 16.7%(3/18)(χ2=4.429,P=0.035)。三组方案LSM值在治疗48周、96周、156周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均<0.05),但三组治疗前后LSM差值仅在48周时B组和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C组LSM值改善较B组明显,P=0.02)。结论:HBs Ag定量随IFN联合NUC疗程延长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HBs 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与联合疗程呈正相关,其中NUC经治后联合IFN长疗程的疗效优于NUC初始联合IFN,PEG-IFNα-2a联合NUC疗效优于c IFNα-2b联合NUC;抗病毒治疗可不同程度改善肝纤维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