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背俞穴温针灸对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的患者寻找一种具有传统针灸特色、副作用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方法: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拟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72例2018年4月-2019年1月于佛山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部就诊或住院部接受治疗的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为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治疗组的临床选穴为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的肺俞、心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均双),并于针刺后施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的临床选穴主要围绕颈部的局部穴位选取,具体为百会、双侧风池、天柱、大杼、颈夹脊(C3、C4、C5),予施以电针治疗。以上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2周,中间间隔2天。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总评价,并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颈痛量表(NPQ)、中医症候评分量表对两组病人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积分统计对比,以评价背俞穴温针灸疗法对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病患群体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共脱失7例病例,总共纳入有效病例65例,其中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33例、对照组(常规电针组)32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比例、病程)进行基线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治疗前的各量表总积分及子项目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对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各量表总积分及子项目积分进行自身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为: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的治愈率为54.55%,对照组(常规电针组)为25.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5.对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总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眩晕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常生活及工作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及社会适应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颈痛症状与功能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颈痛程度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痛持续时间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携带物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阅读及看电视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治疗组(背俞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统计学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两种疗法对痰浊上蒙型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且背俞穴温针灸疗法的疗效更优,主要在改善眩晕、日常生活及工作、颈痛持续时间、阅读及看电视体验以及中医症候方面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