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赋予了民族精神情感与血肉,彰显出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而认定的人群。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传承人就是其灵魂,使其得以世代延续。如果中间没有传承人的纽带作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会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它的消失不仅仅是项目消失,还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因此,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社会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阶段已呈现出“无人学、无法传”的严峻态势,但更不得不重视的是,传承人的年迈体衰也是现在非遗面临的极大难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传承人的传承应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着力点。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理念,分析认为活化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佳路径,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传承人更有效、更合理传承的双赢之路。结合活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理念、新内涵,笔者认为活化在非遗领域中的涵义,是指借助各种载体,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完成主体的修复或文化传承空间的再生,以更合理的方法和机制培养更多载体,使其焕发出全新的体系和崭新的局面。希望活化传承的新理念能给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者和民族学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8位侗族大歌传承人视角切入,以国家级传承人:潘萨银花、吴品仙、胡官美;省级传承人:吴志成、贾福英、潘萨立花、吴学桂、吴成龙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着力探讨在传承人视角,侗族大歌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传承的问题。通过实地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侗族大歌传统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村寨传承,口传心授为主。在社会经济文化法发展的背景下,侗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活动和人文意识发生改变,迫使传承人不得不改变传承方式,例如:传承对象的变化、侗歌新编吸引青年、媒介化手段、带来经济收入等。对于现在面临的传承困境,从8位传承人表述中分析得出三种观点:1.侗族大歌传承没有问题;2.对侗歌传承很担忧;3.可以传承下去,但需注重方式方法。因此,在总结传承人对现代传承的看法,结合活化传承的新理念下,认为传承人活化传承侗族大歌的方法包括:主体修复法、“有形化”法、传承环境再造法、社会功能创新法、传承人培养与考核法和经济带动,可持续发展法。其核心思路是使侗族大歌更加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通过传承文化空间再造,为被传授的学徒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完善传承人培养与考核机制,利用传承人附加值效应,带来经济收入,使侗族大歌的传承可持续发展。即便是现代化快速发展,也可让侗族大歌传承人在传承中持续发挥纽带作用,为现在传承难的局面打开新思路,形成一条侗族大歌活化传承的不断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