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传承人的活化传承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gs1974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赋予了民族精神情感与血肉,彰显出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而认定的人群。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传承人就是其灵魂,使其得以世代延续。如果中间没有传承人的纽带作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会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它的消失不仅仅是项目消失,还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因此,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社会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阶段已呈现出“无人学、无法传”的严峻态势,但更不得不重视的是,传承人的年迈体衰也是现在非遗面临的极大难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传承人的传承应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着力点。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理念,分析认为活化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佳路径,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传承人更有效、更合理传承的双赢之路。结合活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理念、新内涵,笔者认为活化在非遗领域中的涵义,是指借助各种载体,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完成主体的修复或文化传承空间的再生,以更合理的方法和机制培养更多载体,使其焕发出全新的体系和崭新的局面。希望活化传承的新理念能给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者和民族学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8位侗族大歌传承人视角切入,以国家级传承人:潘萨银花、吴品仙、胡官美;省级传承人:吴志成、贾福英、潘萨立花、吴学桂、吴成龙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着力探讨在传承人视角,侗族大歌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传承的问题。通过实地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侗族大歌传统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村寨传承,口传心授为主。在社会经济文化法发展的背景下,侗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活动和人文意识发生改变,迫使传承人不得不改变传承方式,例如:传承对象的变化、侗歌新编吸引青年、媒介化手段、带来经济收入等。对于现在面临的传承困境,从8位传承人表述中分析得出三种观点:1.侗族大歌传承没有问题;2.对侗歌传承很担忧;3.可以传承下去,但需注重方式方法。因此,在总结传承人对现代传承的看法,结合活化传承的新理念下,认为传承人活化传承侗族大歌的方法包括:主体修复法、“有形化”法、传承环境再造法、社会功能创新法、传承人培养与考核法和经济带动,可持续发展法。其核心思路是使侗族大歌更加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需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通过传承文化空间再造,为被传授的学徒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完善传承人培养与考核机制,利用传承人附加值效应,带来经济收入,使侗族大歌的传承可持续发展。即便是现代化快速发展,也可让侗族大歌传承人在传承中持续发挥纽带作用,为现在传承难的局面打开新思路,形成一条侗族大歌活化传承的不断链条。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丰富多元的文化得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广泛传播,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难以甄别某些不良意识,因而不能完全抵挡它们的冲击,在对国家的过去、现实以及未来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形式,建立各利益相关者的均衡机制是实现生态旅游的关键所在。文章从生态旅游的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入手,构建"政府-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社区"两组
目的:通过报告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结果,为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与参考。材料与方法:对本次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写"恨";诗中李杨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主要来自"恨";作品的主题应主要从"恨"的认识意义上去加以确认.
结合我单位实际,针对解放后置式发动机车底盘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改制,提出一些方案,以求与同行探讨。
2010年春天,安徽省文物局张宏明处长回家扫墓,有幸相聚,谈到怀远县馆藏文物数量多、精品少、能反映怀远历史的文物藏品不足的情况时,处长推荐去看看县城关文物爱好者张懋毅收藏的
期刊
近年来,理论界不断取得关于"三农"问题理论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将目光专注于土地流转制度理论的研究。作者查阅国内外文献学习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土地流转历程,找出
本文按照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将其划分为经典汇率决定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和当代汇率决定理论三个阶段。经典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指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现代汇率决
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由诸多因素引起,其中,大学生自身的不健康人格因素是引发反社会行为的稳定的内在心理动因。因此,加强人格教育是防止与矫正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根本与长效
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意味着一个人的青年到中年,也可能意味着一家出版社的蜕变。《长江十年》书写了周百义先生执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十年,记录了长江文艺社从危机四伏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