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语言迁移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有声思维理论探讨在第二外语(英语)写作过程中,一语(汉语)(L1)和第一外语(日语)(L2)思维作用及两种思维对外语作文成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有声思维的实验方法对8名重庆大学日语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在使用第二外语(英语)(L3)组织作文时,一语及第一外语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有声思维所提供的数据,本文展示了一语思维及二语思维在第二外语写作中所起的多重作用,尤其是二语在产生文本上面的显著作用。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进一步验证了Wang (2000)提出的一语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审查写作任务,产生思想,产生文本(内容)及过程控制。2.就功能而言日语思维绝大部分体现在产生文本(内容)这个功能上,其他功能基本没有。3.日语的思维量随着受试在大学中年级的增高而增多,而汉语的思维量则随着受试年级的增高而减少。4.在学生英语水平不同时,一语(汉语)思维在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写作过程中的量,与写作成绩成正相关,即汉语思维使用越多,写作成绩越好。5.在第二外语写作过程中,学习者同时有三种语言,而大多数学习者更频繁地使用一语解决诸如产生和组织思想一类的认知问题,而二语(日语)则是用到了文本(内容)细节的联想及验证上。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经典的语言迁移理论,即只要有新语言的输入,就会存在新旧语言间的互相影响。同时,相对于其他第三语言的相关研究而言,英语(L3)在中国的学习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此研究对于指导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在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第二外语教学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由于汉语,日语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那么英语二外教师如何扬正避负则是迫切需要总结的。鉴于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先前学习的英语会退化,随着在大学中年级的增长,即使再次学习英语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二外英语老师有必要了解至少两种外语之间的异同,那么这样情况下的对比教学则可能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