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一般被认为是机体对外来感染和损伤的保护。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局部特征表现,同时伴随着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相关反应。然而,当炎症变成慢性炎症的时候,它将对机体的器官带来伤害,并可能导致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关节炎。并且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伴随大量的慢性炎症,说明慢性炎症对肿瘤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TAK1蛋白在LPS刺激的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LPS刺激下,TAK1蛋白承接和启动一系列信号级联,导致NF-κB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s MAPK)激活,从而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最近的研究发现TAK1蛋白的抑制作用可降低IL-6、IL-1β、TNF-α的表达。所以,TAK 1蛋白可能是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潜在靶点之一。NF-κB是TAK1的下游通路,在炎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激活和转录炎症因子的表达,像IL-6、TNF-α的分泌。同时,MAPK(含JNK、ERK和P38)由于介导NO、TNF-a、IL-6的产生,在炎症调节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吡唑啉、吡唑等五元环是用于抗癌和抗炎的特殊结构。塞来昔布是非常畅销的COX-2选择性药物之一,它是由中心含有吡唑环的二芳基组成。基于含有二苯基恶二唑/噻二唑的二芳基五元杂环骨架,许多具有高度抗炎活性的新型化合物被设计并合成出来。姜黄素类似物(含a,b-不饱和酮)吡唑啉的前体,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此外,含有香豆素的化合物骨架主要存在于天然产品中并展示多种生物学活性,主要影响Nrf 2/ARE通路与抗炎活性。大量香豆素衍生物能够抑制NF-κB进入细胞核与目的DNA结合能力。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合成了一系列的芳基吡唑啉香豆素衍生物并进行抗炎活性评价。本文以水杨醛与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Knoevenagel缩合、Claisen-Schmidt缩合、环化、酰化和取代等5步反应,首次合成了13个新型香豆素-二氢吡唑-色酮骨架衍生物,并采用1H NMR、13C NMR等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为了进一步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我们采用单晶X-ray衍射法解析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本研究以TAK1为基础,利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研究了抗炎活性及初步的分子机制。首先,我们利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模拟感染和炎症状态,探讨化合物对iNOS/NO、TNF-a和IL-6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实验也将试图阐明上述机制。根据抗炎活性评价,初步筛选出化合物4m作为高效、低毒、选择性好的结构新颖的芳基吡唑啉-香豆素衍生物,为进一步寻找活性更好的先导化合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