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魁奈18世纪就提出,必须要广泛推行“大农业经济”以摆脱法国农业落后与衰变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农业综合经营体概念。中国于1993年正式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此后,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分工与协作、合作制、交易费用、比较利益和平均利润等都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理论上,农业产业化既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又有效联结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的产业梯度转移两种发展模式;现实中,不仅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化通过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联结着各利益群体,直接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证分析日趋重要,而突破现有只注重从产品供给方面的“产、加、销”分析框架,更重视研究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将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相对比较优势、社会分工与协作、交易成本等静态的理论,具有整体观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日趋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可能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此外,灰色聚类法能够较为准确地界定评价农业产业化状况。因此,本文力图从新的视角,结合竞争优势理论与灰色聚类法,构建一个既有理论依据、又可量化的新的分析框架构,以期取得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章在结构上分五部分:(1)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以及创新点。(2)回顾了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分析工具、内涵特征、组织形式,以及各国或地区的相关经验。(3)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灰色聚类数学模型,从产业基础、产业主体、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四个方面,构建新的分析框架构。(4)以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先行省份之一的浙江省为例,实地调研了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状况,并运用新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得出若干结论。(5)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