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全球发展速度快且规模宏大的产业。在日益迅猛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旅游业仍然存在潜在诸多危机,特别是旅游的开展客观造成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的负面影响。近十多年来,旅游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倍受关注,如何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成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旅游环境容量(TECC)的概念及评价方法的提出,虽然其基本目标最初只关注到影响自然资源质量和游客体验质量的临界游客数量,但随着其内涵的不断延伸,如今已逐渐发展成为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区域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论文基于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生态旅游业发展需求,采用点面结合的景区调查方法,获取研究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标参数,根据宝兴县风景区旅游业现状及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筛选适宜的评估模型,对宝兴县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设施环境容量、经济环境容量、心理环境容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宝兴县风景区日生态环境容量(EEBC)为1181人,日设施环境容量(FEBC)为2435人,日空间环境容量(REBC)为1980人,心理环境容量(PEBC)为1833人。根据“木桶原理”中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结合心理环境容量测算数据的比例估值,计算得出宝兴风景区日容量D约为1200人次;排除季节天气原因,按照全年240天的接待量,宝兴县风景区的年容量可以达到约为288000人次。而根据2008年宝兴县风景区游客实际量统计为500900人次,理论上宝兴县风景区接待处于过饱和状态,由于旅游自身的周期性、短期性的未饱和与超载交替特征,宝兴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仍然具有增值空间。因此,从宝兴风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增加宝兴县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提出主要对策:第一,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力度来增加宝兴县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第二,增加县景区内部的各种基础设施来扩大县内的经济环境容量。第三,通过对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来平衡淡旺季期间游客分布不均的现象。第四,通过强化景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参与旅游活动的游客以及当地群众的心理环境容量。第五,明确环境管理相关部门具体管理职能与权限划分,建立生态环境集成的综合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