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ORIF)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手术前后跟骨解剖学指标[跟骨长度、后部宽度、后部高度、B hler’s角、Gissane角(G角)、后跟距关节面台阶]及其差值的变化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比较。方法:从符合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诊断的病例中依据特定方法确定病例选择标准和剔除标准,按此标准搜集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资料,并进行随访,除去剔除病例及脱落病例后,确定研究的最终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骨折类型均为闭合型,患者术前予以跟骨侧、轴位X线片、跟骨CT平扫并三维重建检查,测量跟骨解剖学指标的改变。并行术前常规检查,以评估全身状况。待局部肿胀消退出现“皮纹征”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均采用外侧“L”型入路,切口自跟腱后缘与腓骨后缘中点、外踝上4-5cm向下至红白交界处,弧形转自前方,平行足底自跟骰关节前方。切口应直达骨膜,再紧贴骨膜分离外侧全厚皮瓣,显露跟骨外侧,尽力恢复后跟距关节面平整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等解剖学指标,克氏针临时固定后,选用合适的跟骨外侧接骨板固定。术后石膏或支具外固定,逐步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术后3天内、1月、3月、6月、12月)跟骨X线片及CT并三维重建以了解患者恢复情况。门诊跟踪随访,对其进行不同时期自觉症状、客观体征及影像学资料检查等的随访观察。测量术后12月跟骨解剖学指标影像数据,并进行AOFAS(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Society)踝-后足功能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跟骨解剖学标志及其术前术后的差值与术后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依照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在随访时间内获得随访病例数为32例。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2例出现足跟外侧轻度肿胀,分别于术后6月、7月肿胀消退,1例切口延迟愈合,无切口不愈合病例。AOFAS平均得分(80.5±8.12)分,AOFAS等级评分平均得分(2.04±0.63)分,优良率81.2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术后AOFAS评分与术前B hler’s角及术后后跟距关节面台阶显著相关,与术前术后跟骨长度、后部宽度、后部高度、G角、术后B hler’s角、术前后跟距关节面台阶及各指标术前术后差值相关性不显著。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示:术后后跟距关节面台阶大于2mm与小于或等于2mm组间术后AOFAS等级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1.对于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中应尽量将后跟距关节面台阶恢复至2mm以下。2.术前B hler’s角丢失程度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3.由于术后B hler’s角与术后疗效非线性相关,术中不应盲目增大B hler’s角,而应以健侧为参考尽量恢复其解剖角度[31]。4.限于病例例数,其它解剖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