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潭特长公路隧道位于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宜昌至恩施公路白氏坪至榔坪段,是本路段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该工程所在场区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该区降水量大,裂隙水、岩溶水丰富,地下水水位涨落及涌水量大小与区内降水密切相关,洪水季节与枯水季节相差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具有山区季节性暴涨暴落的特点。因此,地下水成为控制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龙潭隧道的这些特点,从场区地下水位和控制隧道的排水流量两个方面出发,研究了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基于前人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分析了隧道开挖及支护前后围岩的应力分布状态,围岩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判据。其次,在综合分析龙潭隧道所在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取穿越具有代表性地质条件区域的隧道工程段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复杂地质条件进行了合理的概化处理,确定了围岩的物理力学计算参数。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采用FLAC-3D程序),从场区地下水位和控制隧道的排水流量两个方面出发,研究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主要获得以下结论和建议:1)通过对枯水期围岩稳定性计算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本文对岩体物理力学计算参数的选取是合理的;同时在原设计支护形式和强度下,枯水期隧道围岩可以达到稳定状态,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2)水位对围岩的稳定起有决定性作用。高水位条件下围岩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在洞周形成的高渗压梯度引起水在底板下的流速过大所致,主要表现为底臌量和塑性区面积过大。从收敛比和塑性区两方面分析了不同水位条件下围岩的稳定性:当水位大于160米时,隧道将有失稳的可能,需要对围岩支护进行补强。3)排水条件对围岩的稳定性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排水流量的增大,底臌量有明显减小,然而塑性区范围的大小并不随排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而是存在一个使得塑性区范围最小的最佳值。考虑到排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须对排水量加以限制。在水位为280米的条件下,从塑性区最小的原则出发,确定了最佳排水流量,即最为经济合理的排水流量为1.59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