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文学梦想,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文学创作者,这正是中国文学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中国小说创作自新时期以来,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曾经为中国的文坛带来一次次的革新和收获,60年代生作家、70年代生作家……,曾经为中国的文坛带来一次次的冲击和活力。时至21世纪初,大众文化众声喧哗,娱乐精神席卷天下,消费需求主导生产,“80后”文学在这样的传媒语境下诞生了。网络是“80后”文学的滋生地和大本营,媒体的炒作为“80后”文学培养了庞大的阅读群,畅销书机制的成熟使“80后”文学迅速占领了青少年的阅读市场,评论的媒体化对“80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携个性别样的作品,携一股清新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无论在网络文坛还是传统文坛所占的读者数量和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在中国文坛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80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阅读者是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正反映了当代青年文化的特点。“80后”文学无疑是当代青年文化在文学上的一次冲动,它的解构倾向反映了青年文化的平等意识;它对个体经验的无限度扩张,对享乐主义的渲染,显示了青年文化的世俗化特点;它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体现出青年文化的消费主义走向,在中国当代青年文化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叙事指向上,“80后”文学作品更加重视成长者个人的原始生命体验和失去精神家园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年轻人无所适从的虚无和困惑、个人成长的艰难和焦虑。他们从自我的存在切入,从反思当下入手,以一种更加贴近文学的方式,通过对成长体验和校园生活、流浪和爱情的描写,实现年轻人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目的,主人公种种“残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审视内心的自我,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初步萌发,关注丰富而深邃的心理世界,开始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探索。“80后”文学的叙事躲避历史与深度,就叙事的方式而言,以日常叙事为主,其中又渗透着叙事的影像化和非历史化。“80后”文学的日常叙事一方面是叙事主体退入自我世界以抗拒主流话语的兼并与渗透,另一方面是叙事主体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