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商是海洋社会群体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由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海商的沿海远洋贸易一直是海洋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经济行为,海商群体的生产、生活影响着其他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海洋社会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的海商群体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是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海洋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对海商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还可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了解我国海洋社会发展的过程,进一步探究制约海洋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在贸易概况、贸易商品、海商信仰、海船、个案分析等方面对清代青岛本地海商、外省海商历史进行实证研究,力图复原清代该区域海商的生存状态。清代,胶州湾内外的海商活动十分频繁,康熙开海后浙闽粤海商纷纷来山东贸易,而胶州、即墨等地海商的足迹也遍布关东、江南、闽粤一带,史料中也有贩运货物至日本的记载。清代青岛地区的港口主要有金家口、胶州、青岛口、女姑口等。从这些港口输出的商品有大豆、豆油、粉干、腌猪、药材等货,输入南方杂货、棉花等。清代贩运关东粮食至山东和山东豆石南运江南是海商在胶州湾内外的重要贸易活动。山东豆石南运不仅促进了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而且使登州、胶州海商在刘河镇、上海等地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商帮。清代海商供奉的海洋神灵有妈祖、海龙王等。在清代,妈祖已是全国性的影响力最大的海上保护神,海商在山东沿海修建天后宫,极大地推动了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传播。随着妈祖信仰在山东沿海的普及,海龙王神格跌落。帆船贩运业是海商群体最重要的商业活动,航行在胶州湾、丁字湾到其它沿海区域航线上的海船主要有沙船、宁船、福船、大瓜篓、舢板等。大瓜篓和舢板是山东民船,金口港一度是大瓜篓的主要停靠港;宁波北号商家以宁船往来于山东与江南航线上;沙船是南北货运的主力,道光后,宁波商帮控制了江南的沙船运输业;胶州湾一带也有若异于江南沙船的“大咵子船”,“金长生“号一度号称“山东第一舟”;福船,也叫刁船,是福建海商驾驶的主要海船类型。在烟台开埠前,金口港一度为山东第一贸易港,金口海商足迹遍天下。这里出现了李秉和、杨志君等知名海商,开办了永春、德成、长生成等知名商号,各商号大致都有类似的兴衰发展史。现存的金口港遗迹有“丫”形街、天后宫、李秉和庄园等。金端表辑《刘河镇记略》和《太仓州取缔海埠以案海商碑》保存了山东豆石南运江南和登州、胶州豆船字号在刘河镇经营的史料。从康熙开海至乾隆末年,刘河镇是山东豆石的最重要集散地,这里山东商号众多,豆船字号在刘河镇有极大势力,乾隆年间豆船字号呈文县衙请求禁设海埠获政府支持即是明证。在刘河镇,豆船字号与牙行相互依赖,豆货交易有固定标期,地方政府专设“保税行”以方便交易。此外,山东豆船字号还参与地方的文教和社会慈善设施建设。由于刘河河道的不断淤塞,到乾隆末年,山东豆船字号大多已迁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