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属经典的抗代谢类癌症化疗药,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仍然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存在着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半衰期短,久用易耐药等,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半乳糖神经酰胺(Galactosylceramide,GC)包封5-Fu,制成5—氟尿嘧啶半乳糖神经酰胺脂质体(5-fluorouracil Galactosylcerarnide liposome,5-Fu-GCL)。与常用磷脂包封的脂质体相比,GCL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血循环中滞留时间较长,以及独特的肝靶向性等特点。本文以体内、外实验相结合,对5-Fu-GCL的制备、药代动力学及肝靶向性、急性毒性、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和抗耐药作用展开探讨。现分述如下: 一.5-Fu-GCL的制备 1.包封率试验 通过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5-Fu-GCL和游离5-Fu,采用HPLC测定未包入的脂质体的5-Fu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表明反相蒸发法、反相蒸发法结合冻融合法、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的平均包封率分别为25.2%,41.7%,52.5%,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的平均包封率最高。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脂质体的形态观察 在电镜下观察,5一Fu一GCL成球形或近球形单层脂质体,颗粒大小均匀,脂质体为圆球状,颜色偏暗,量较多,粒径以反相蒸发法结合冻融法、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制备脂质体较均匀。3.脂质体粒径及粒度分布的测定 反向蒸发法制备的5一Fu一GCL粒径大小分布于0.2一0.9h,D50为0.52h;反相蒸发法结合冻融法制备的5一Fu一GcL粒径大小分布于0.3一0.9如,DS。为0.61b;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制备的5一Fu一GCL粒径大小分布于0.4一1.0h,DS。为o.68in。后两种方法制备的5一Fu一GCL的颗粒更趋于均匀化。4.稳定性试验4.1离心加速实验 通过对5一Fu一GCL样品离心,根据离心前后吸光度的变化,计算稳定性参数 (从),反相蒸发法、反相蒸发法结合冻融法、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的凡分别为0.047,0.033,0.031。提示,后两种方法制备的5一Fu一GCL稳定性好于反相蒸发法。4.2留样观察实验 将制备的5一Fu一GCL混悬液保存于4℃冰箱6月,每隔1月采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测定5一Fu,GCL混悬液的包封率,第6个月包封率分别降低了44.4%,29.4%,27.2%。后两种方法制备的5一Fu一GCL更稳定性。 综合上述结果,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为包封5一Fu的较佳方法,该方法包封率高、颗粒均匀、性质较稳定。故反相蒸发法结合钙融合法制备的5一Fu一GCL为后续实验药物。二.5一F。一GcL的药代动力学、分布及靶向性研究1.5一Fu一GCL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单剂量尾静脉注射5-根据血药浓度经时过程,凡一oCL(20,40,50 mg·kg一1)和游离5一凡(40 mg·kg一1),估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其血药浓度时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间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的一房室模型,5一Fu一GcL(20,40,80 mg·ks-l)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l瓜K。(min):(34.77士4.22),(35.17士4.35),(35.17士5.65);C0(愁·mL-,):(22.2士4.7),(15.2士3.3),(9.3士2.4);刘C(愁·h一,·mL,):(989.98士45.17),(622.46士35.26),(340.37士25.56)。游离5一凡(40 mg·kg一‘)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l左。(min):(19.77士2.17);Co(毛·mL’‘):(20.7士4.6);刘e(毛·h一‘·mu‘):(639.04士35.91)。相同剂量(4omg·kg一,)的5一Fu一GCL与游离5一Fu比较,C0明显降低,tl忍Ke明显延长。2.5一Fu一GCL的分布试验 由于是静脉注射以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一房室模型,因此体内过程没有吸收相和分配相,分布试验只需在消除相取一点即可。结果表明,5一Fu一GcL(40mg·ks-l)在小鼠肝部的分布为:(4.巧士0.79) mg·g一,明显高于相同剂量的游离5一Fu:(2 .19士0.41)mg·s-l。3.5一Fu一GCL的靶向性研究3.1相对摄取率试验 与游离5一Fu相比,5一Fu一GCL的肝中平均相对摄取率为312.63%。3.2靶向效率试验 5一Fu一GCL的肝靶向效率为的平均靶向效率为15.96一4.51之间,是游离5一Fu (2 .62一1.09)倍。3.3峰浓度比 与游离5一Fu相比,5一Fu一GCL的平均峰浓度比在1.75一0.69之间。 结果提示,5一Fu一GCL的体内过程符合一级吸收的一房室模型,与游离5一Fu相比,tl瓜K。明显延长,肝靶向性明显增强。三.5一Fu一GCL的急性毒性研究1 .5一「u一GCL的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静脉注射(iv)和腹腔注射(ip)两种途径,观察小鼠下午16时给予包封有5一Fu的GCL或游离5一Fu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致死量 5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功50)。ivs一凡一eeL和ivs一凡注射剂的功5。分别为270.1、isg.6mg·kg一,;其95%可信区f司分别为222.0一327.5、144.7一247.6 mg·kg-‘。ips一凡一GCL和ip游离5一凡的LDS。分别为350.2和257.7 mg吸g一‘;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310.6一461.1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