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碰到西方:晚清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中心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1897年到1910间的中国晚清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  晚清谴责小说在光绪庚子(1900)后特别兴盛,主要原因是自明朝末年到嘉庆一朝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地出现内乱。满清政府虽然平定了内乱如白莲教、太平天国,但是对于外敌的侵略(特别是西方的入侵),如在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却屡战屡败,充分曝露了中国内部的腐化。对于这一连串的打击,眼见国势衰败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因此谴责小说的作者所抱的心态是:如何真实地反映晚清中国社会,特别是同政治息息相关的官场各种弊端,从而达到鞭挞政治,唤醒人心的作用。小说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屈就于不入流的地位。但是,在晚清的时候,小说的地位却有了转变。因此,晚清谴责小说的作者选择以小说为教化民众的平台,主要是意识到它的力量,认为有必要通过普罗大众认识的语言,将现实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民众面前,借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文在第一部分,以传教士利马窦在明朝传教为起点,从纵向历史的角度探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过程。接着从横的方向探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到了中国之后,在晚清达到怎样的碰撞,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当时,知识分子主要是在同西方的政治、科技和文化对比之下,看到本身的弱点。他们开始思索着其中的原因,并通过小说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动摇。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在西方民主的巨大的冲击下,晚清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官场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有什么转变。强敌当前,作为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透露了一种讯息:他们意识到主要是封建体制和意识形态已经无法应付新的国际格局。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感受到封建制度的缺陷,并通过对官场怪现象的揭露,提出尖锐的质疑,甚至否定,并要求改革。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两层,第一就是如何在强敌面前富强;第二就是在本身的文化传统不被侵蚀的情况下完善自己。  虽然谴责小说反映并表达了改革的愿望,但是他们毕竟还是深受旧制度、旧文化的熏陶,因此在表达改革的想法时,也透露出一丝丝矛盾的心理。在第三部分中,本文着重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尝试通过政治的改革来解决问题。他们虽然不在朝中当官,但是对国家的热忱却不比官员们逊色,具备公民的参与感,希望能够通过本身的作品向当局提出个人的见解。在谴责小说中,他们提出了许多鲜明的、以往在古典小说无法看到的观点,例如民主体制、人权主义、无政府主义、科技发展、普及教育以兴国。然而,作者在提出这些观点的同时,也寄望于通过现行体制这些目标,对固有的封建政治有着期望,呈现了矛盾的心态。  在总结部分,本文对谴责小说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剖析了他们要表达的一种“看客”似的心态:那就是他们其实已经看到封建制度即将崩溃,尝试对未来方向作了探索,并对国家的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趋向补语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很多语言中都没有趋向补语,即使有类似趋向补语结构的语言,与汉语的对应形式也十分复杂;再加上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思想在思想界非常受瞩目,在《真理与方法》之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思想中出现了所谓的“实践转向”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围绕这一现象,产生了
本文以台湾当代作家陈若曦(1938-)写作经历的变化为纵线展开,以共时的空间变化所造成文学想象和建构“历史”的复杂矛盾为横线,从以陈若曦为代表的台湾作家的历史处境和具体作品
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基本价值标志之一,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美学文化产物,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旨趣还深刻地蕴涵着人类在创造自己文明进程中的主体人格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价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理论之一,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论之一。本文对“新批评”理论的研究是分析式的而不是描述式的,即不是以“新批评”的几个代表人物
本文在对潮汕地区16个方言点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汕头方言的中性问句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汕头方言的有关背景及中性问句的研究现
期刊
以转基因大豆(RRS品系)为材料,采用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转基因大豆中的内源性基因Lectin和外源基因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及CP4-EPSPS进行定性检测,旨在建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