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以两位数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着,特别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中城市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然而,这些地区却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在这些地区,这一问题已由我国传统的低教育人群蔓延成大学生群体,数量也是成倍数增长。由于失业问题的特殊性,长此以往,它威胁的恐怕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界很关心的。从传统的萨伊定律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可以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的。
本文以北京地区为背景进行研究,选择北京的原因除了作者本身对这里比较了解外,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就业矛盾是全国比较突出的。这里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所以来务工的人流十分庞大,造成了就业市场上巨大的外部冲击;这里经济结构在中国成熟较早,所以北京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于别的省份发展潜力相对有限。除了以上的问题外我还在文章论述的过程中分析了北京地区通胀的其它原因,第一,区域价格差异;第二,对于通胀预期的敏感;第三,资源禀赋差异;第四,技术进步带来的差异。以上问题是我根据北京的具体特点总结出来的,因而对于本地区比较适用。
本文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办法,从传统理论入手,发展到现在新研究的理论,最后到本文的实证检验,争取做到理论有实证支撑,实证有理论基础。数据方面,我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以及所选数据的现实意义,选取了《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北京地区1994-2008年度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人均生产总值作为数据基础,并通过计算得出北京各年的产出缺口,再利用以上数据建立模型。从模型结构上我把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进行结合,利用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并考虑到北京地区的特点,加入了技术进步作为变量。最后本文还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这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结论。最后本文根据模型特点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快技术进步。其次提高人员的职业教育,帮助他们就业。再次我们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等等……这些政策建议都是由模型作为理论支撑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找到了符合北京市地区特色的通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因为针对一个地区的目前还比较少。具体说来,其一本文在进行研究时考虑了北京的经济特色,加入了能体现北京特点的解释变量。其二本文重视了对于理论的分析。受现在研究方法的影响,实证检验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本文在重视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于理论的回顾和探索。其三本文尽力避免了我国统计数据所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