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速发展,制造业工资水平大幅上升,沿海地区频繁出现"民工荒"现象。劳动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价格信号——工资水平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出口,这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工资水平和制造业出口为研究对象,简单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据此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工资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中,本文借鉴李嘉图比较优势、斯图尔珀-萨缪尔森经典理论和梅里兹模型,阐释工资上升与专业分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要素价格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VAR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研究工资水平与制造业出口总额的关系以及分产业工资水平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出口占比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已经超过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很可能因此而丧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仍有上升的空间。第二,工资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短期内会对制造业出口产生不利冲击,但是长期来看并不会抑制制造业出口,反而能促进出口规模的扩张。第三,由于不同产业的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的不同,其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出口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分产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将促使低要素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市场,引导资本和技术要素取代日益昂贵的劳动要素,因此,工资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扭转制造业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核心的不良局势,倒逼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总结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和企业微观层面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