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中小企业大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但与之相反的是,中小企业无法真正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即使能够进入,也逃脱不了陪练的角色,因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内源融资来追加投资,即使有幸进到资本市场的企业,也很难通过债券市场完成融资,与西方企业普遍适用的融资优序理论相悖,这就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难得的时间窗口期,如何利用这段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单靠政府、央企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其灵活性,将资源逐步引导向新兴产业,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因而我国的学术界和实践界都应就中小企业的资本渠道,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从融资优序理论的发展动态入手,分析了融资优序理论的产生和沿革,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初步观察,发现中小企业融资的一般特点,即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高;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采用的融资手段大相径庭。同时,通过对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的统计性描述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更加偏好内源融资,即使采取外源融资措施,也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对于直接融资方式,由于限制较多,中小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而且即使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银行贷款,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定性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企业选择融资渠道的原因。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再结合相关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借用计量的分析方法,文章得到在中国,中小企业采用的融资顺序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有悖于西方经济学家分析得到的融资优序理论,针对这种“异象”,文章的最后探讨了中小企业首选内源融资的初衷,以及次选股权融资而非债券融资的因素,以期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分析市场环境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