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遵照循证医学精神,开展IMN近20年的文献调研,从中分析IMN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及科研提供决策支持。资料与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为检索词,进行初级检索,运用“治疗”等进行第二次检索,并追溯相关文章综述、手工检索纸质版期刊等方法,最终搜集文献367篇,筛选后共收集到文献47篇,并采用Excel办公软件建立相关的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录入后,对IMN的证候、治疗IMN药物的性味归经及频率、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将所有方药录入SPSS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运用“以方验证”的理论,探讨治疗IMN的常用方剂以及其常见证候以总结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证治规律。结果: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证候分布:前五位分别为脾肾气虚(占22.64%)、气阴两虚(占16.35%)、脾虚湿热(占13.84)、气虚血瘀(占12.58%)以及脾肾阳虚(占12.58%),其余共占14.46%。2.高频药物类别分布:共涉及10类中药,前5位分别为补虚药(42.29%)、活血化瘀药(18.64%)、清热药(13.75%)、利水渗湿药(10.54%)、收涩药(6.43%),使用累积频率为91.65%;补虚药中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各占的比例分别为:62%、14.29%、13.07%、10.64%;四性分布:温性(35.93%)、寒性(32.21%)、平性(25.23%),累积频率达93.37%;五味分布:甘味(41.47%)、苦味(25.54%)、辛味(15.48%)、淡味(4.87%)、酸味(4.63%)、涩味(4%)、咸味(3.76%),其中前三者的累积频率达82.76%;归经分布:肝经(19.89%)、肾经(17.6%)、脾经(16.7%)、肺经(10.79%)、心经(9.8%)、胃经(7.96%)、膀胱经(5.67%),大肠经(4.33%)、小肠经(3.23%)、心包经(2.54%)、胆经(1.49%)。3.聚类分析结果:治疗IMN的基本方为泽泻、熟地、牡丹皮、生地、山茱萸、仙灵脾、肉苁蓉、薏苡仁、益母草、丹参、山药、茯苓、黄芪、白术、党参、枸杞子;另有5的由临床意义的聚类结果:冬瓜皮、大腹皮、茵陈、栀子、半枝莲;金樱子、芡实、桑螵蛸、僵蚕;白茅根、猪苓、黄芩、白花蛇舌草;当归、川芎、地龙、桃仁、赤芍;知母、玄参、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结论:本研究显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药复方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常见;使用的高频药物共涉及所有中药中的10类,共计51种中药,其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高频药物的四性以寒、温、平最为常见,五味以甘味最多,归经以肝、肾、脾经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