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轻型钢结构民居建筑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hztky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型钢结构建筑具有独特的优点(舒适、环保、节能、高效、产业化)和良好的综合效益,不仅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体系,并且改变了传统的住宅建筑修建模式。综合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轻型钢结构民居建筑体系,该体系具有空间划分灵活、室内空间净高大、抗震性能强、综合造价低、适于吊装、工业化程度高等特点。通过理论分析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对新型建筑体系的主要构成部件以及整体结构体系的静力性能和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概述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目前装配式体系的发展现状;国内外对于轻型钢结构的静力特性和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⑵论述了新型装配式轻型钢结构民居建筑体系及其主要部件的构成特点。介绍了新型结构体系的组成,重点介绍了新型结构体系的主要构成部件,即冷弯薄壁型钢梁—轻骨料(主要为陶粒)混凝土组合楼(屋)盖、冷弯薄壁型钢梁—轻骨料(主要为陶粒)混凝土组合墙体的构造组成。⑶建立了冷弯薄壁型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屋)盖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组合楼盖的静力计算模型,分别研究了单跨组合楼盖的受力机理及破坏特征、不同工况下多跨组合楼盖在静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单(多)跨悬挑式组合楼盖在静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使用阶段,冷弯薄壁型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盖整体性较好,承载能力高、整体挠度小,采用陶粒混凝土不单降低了此组合楼盖的自重,而且有效的阻止了冷弯薄壁型钢梁的屈曲,保证了构件的稳定。组合楼盖的楼盖梁的截面高度、悬挑长度、跨度,楼盖四周的约束条件等因素对组合楼盖的静力性能影响较大。⑷针对组合楼盖的动力计算模型,分别研究了单(多)跨组合楼盖的自振频率、振型及基频等动力特性、单(多)跨悬挑式组合楼盖的自振频率、振型及基频等动力特性,并比较了单跨(悬挑)组合楼盖与多跨(悬挑)组合楼盖动力特性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楼盖的低阶振动均表现为竖向振动,其竖向自振频率满足现行规范规程中的相关规定。组合楼盖端部有悬挑时,其振动形式有明显的不同。⑸针对一在建的Mini小别墅,建立其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新型体系的固有频率较为集中,表现出其动力特性的复杂性。同时,因为此结构体系的频谱较为密集,各个振型之间势必会有耦合作用,频谱的截断性亦需加以讨论。此结构体系不仅适用于低烈度区,在高烈度区同样适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风貌,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不锈钢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超强的耐腐蚀性能和完美
传统的钢-混凝土连续结合梁在工作状态时,由于负弯矩处混凝土受拉容易开裂,钢梁受压容易发生屈曲。这种力学行为与结合的概念相反,不利于连续结合梁的推广与应用。然而钢-混凝土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法国人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超高性能钢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它所具备的高强度、高韧性以及高耐久性,使之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
在模型满足连续性、光滑性、曼辛效应、棘轮效应四个力学条件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基于宏观的边界面理论和塑性理论相结合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并保证此模型在精度、繁杂程度、适
全氟化合物(PFCs)以其独特的表面活性及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业及科研等领域的产品中,其性质稳定可长距离迁移,具有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国内外针对地表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中PFCs的污染水平研究较多,但对于地下水中全氟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的调查依然很罕见,对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水处理厂及城市排污河等典型污染源中PFCs的浓度水平的仍缺乏研究。因此对我国地下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隧道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其中三车道、大跨度隧道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结构形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大跨度隧道施工中的许多
本文分析了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的特点,论述了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引进隧道施工数值模拟的常用的单元类型开发了隧道有限元软件SDYS。通过几个边界条件清楚、结果明确的实
隔震是一种有效的减轻结构地震反应的被动控制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基础隔震,还适用于层间隔震、项层隔震以及设备隔震等。隔震装置是隔震体系的关键元件,国内外许多学者花费了相当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它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和高抗渗性。用RPC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在工程结构上,可以使结构轻型化,同时大大改善结构的耐久性
在大城市中,高层建筑、高架桥梁等密布云集,而这些建(构)筑物好多都采用桩基基础,由于受线路、地下空间等的限制,地铁工程有时不可避免地要从桩下、桩侧和桩位置处穿过。这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