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唆犯的处罚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陆法系国家,共同犯罪人主要分为正犯与狭义共犯,狭义共犯则包括教唆犯、帮助犯等非实行犯。研究狭义共犯首先要研究狭义共犯的处罚根据,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狭义共犯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而在我国则忽视了对(教唆犯、帮助犯)狭义共犯的处罚根据的研究,让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对狭义共犯处罚根据展开了研究,如张明楷教授。教唆犯作为狭义共犯的一种,探究其处罚根据对于理清教唆犯的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教唆犯的处罚,首先需要明确教唆犯的性质。理论上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从属性说、独立性说以及二重性说。从属性说认为教唆犯的可罚性从属于实行犯,独立性说认为教唆犯的可罚性独立于实行犯,二重性说认为教唆犯既从属于实行犯,亦独立于实行犯。笔者主张教唆犯从属性说。研究教唆犯的处罚问题,仅仅立足于教唆犯的性质进行考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对教唆犯的处罚根据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教唆犯、帮助犯等狭义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主要有责任共犯论、违法共犯论以及修正共犯论,国内对此问题主要有社会危害性说、法益侵害或威胁说、主客观相统一说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笔者提出了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即教唆犯的处罚根据在于通过实行犯的实行行为间接的侵害法益,这种观点即与犯罪的本质相符,也与刑法保障人权观念相应。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教唆犯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法益受侵害,可其通过实行犯的实行行为对法益造成侵害,虽然这种侵害是间接侵害,可其教唆行为同样是法益受侵害的原因。明确教唆犯的处罚原则,有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对教唆犯进行准确的量刑。笔者认为刑法第29条确定了教唆犯的两个处罚原则,即作用处罚原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原则。在联系刑法关于未遂犯、预备犯处罚原则的规定以及中止犯处罚原则的规定,笔者又归纳出了教唆犯未遂形态的处罚原则、预备形态的处罚原则以及教唆犯中止形态的处罚原则。
其他文献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在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确以及无规定的情况下,在公平、正义、合理的价值指引下,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法律适用,对案件的实体和
文章运用了比较、实证分析的方法,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论述了公司设立阶段债权人保护的问题。公司设立阶段债权人的保护问题不仅涉及到债权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