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花椒属的植物种子因其丰富的含油量及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开发生物柴油的潜力,但广泛栽种的青花椒和红花椒植物的种子及种子油因外部形态极其相似,容易混淆,且籽油脂肪酸易受环境影响,阻碍了其在生物柴油领域的深入开发。试验以在全国11个省份32个地区所收集的青花椒和红花椒的种子为试验材料,对花椒籽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籽油中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差异,花椒分类模型构建及花椒籽油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5℃,萃取温度30MPa,萃取时间120min。青花椒籽的油脂萃取率普遍较低,其平均油脂萃取率仅为9.53%;红花椒籽的油脂萃取率普遍较高,其平均油脂萃取率可达22.96%。(2)青花椒籽油和红花椒籽油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两种花椒籽油含有C15C20的脂肪酸,共计14种脂肪酸,且棕榈酸、棕榈烯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主要的脂肪酸组分。青花椒籽油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十六碳脂肪酸为主,红花椒籽油以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十八碳脂肪酸为主。(3)依据14种脂肪酸组分对两种花椒籽油进行系统聚类,可聚为两个大类群和四个亚类群。第一大类群为青花椒籽油,第一亚类群为棕榈烯酸含量较低的样品(13.4~22.9g/100g原油),主要包括重庆酋阳、湖北宜昌、湖北恩施、云南鲁甸、云南曲靖、四川汉源、贵州黎平、云南巧家和四川攀枝花这9个地区的青花椒籽油;第二亚类群为棕榈烯酸含量较高的样品(26.732.3g/100g原油),主要包括重庆永川、重庆江津、四川资阳和贵州榕江这4个地区的青花椒籽油;第二大类群为红花椒籽油,第三亚类群为油酸含量较低的样品,(9.3~16.1g/100g原油),主要包括四川汉源、云南鲁甸、云南昭通、河南平顶山、河南林州、山西运城、山西临汾、河北石家庄和河北邯郸这9个地区的红花椒籽油;第四亚类群为油酸含量较高的样品(14.8~19.7g/100g原油),主要包括山东枣庄、山东沂水、山东莱芜、山东费县、甘肃天水、甘肃临夏、甘肃陇南、四川汶川、陕西凤县、陕西富平和山西长治这11个地区的花椒籽油。(4)借助随机森林算法,以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为基础,构建青花椒籽油和红花椒籽油的分类模型。分类模型仅包含棕榈烯酸和亚油酸两个决定性变量,但两种籽油的分类准确率可达100%。其中,棕榈烯酸为青花椒籽油中的最优势脂肪酸,而亚油酸为红花椒籽油中的优势脂肪酸之一。(5)青花椒籽油和红花椒籽油的脂肪酸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不同。青花椒籽油的脂肪酸主要受纬度、海拔、年最高温度、年最高降水量、年最低温度、日温差和相对湿度的影响,环境因子对其差异解释量可达83.15%,其中纬度对青花椒籽油脂肪酸影响最大;而红花椒籽油的脂肪酸主要受纬度、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日温差、相对湿度、年最高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和年最低降水量的影响,环境因子对其解释量为67.43%,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对红花椒籽油脂肪酸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