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脑血管病发生年轻化趋势的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围手术期的相关诊治措施亦可增加脑缺血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术前已存在脑缺血或术中可能发生脑缺血的高危人群,围术期麻醉药物的选择是麻醉医师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丙泊酚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能够降低脑氧代谢率、颅内压,且具有抗氧化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项目组前期研究显示,丙泊酚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脑缺血过程中突触后膜a-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嗯唑丙酸(AMPA)受体谷氨酸受体(GluR)2亚基的表达有关。本研究旨在观察丙泊酚后处理是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长时程延迟性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AMPA受体GluR1、GluR3亚基是否参与其中,从而为临床上脑缺血及其高危人群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176只,体重250-280g,随机分为4组(n=44):假手术组(Sham组,再灌注即刻经静脉输注与丙泊酚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h)、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再灌注即刻经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2h)、内酯对照组(Intra组,再灌注即刻经静脉输注等体积英脱利匹特2h)、丙泊酚组(Pro组,再灌注即刻经静脉输注丙泊酚20rmg·kg-1·h-1。,维持2h),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栓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60mmin后施行再灌注。术中维持大鼠呼吸、循环及体温平稳,缺血后第1、3、7、14、21、28天采用Garcia评分标准(18分制)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缺血后第1、7、14、28天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梗死灶体积变化,缺血后第9、23天开始分别进行两周期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变,并于缺血后第1、14、28天留取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MPA受体GluR1、GluR3亚基缺血侧海马总蛋白和膜蛋白的表达,缺血后第28天留取标本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缺血损伤后同侧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Pr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脑梗死体积增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比和目标象限游泳距离比减小(P<0.05),缺血侧海马组织GluR1、GluR3亚基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R1在膜表面表达在缺血后第1、14天明显上调(P<0.05),GluR3在膜表面表达在缺血后第1天明显上调,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增加;与I/R相比,Pr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脑梗死体积缩小,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比和目标象限游泳距离比增加(P<0.05),缺血侧海马组织GluR1、GluR3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GluRl在膜表面的表达在1天、14天明显减少(P<0.05),GluR3在膜表面的表达在1天明显减少(P<0.05),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增加;与I/R组相比,Intra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再灌注血流再通即刻静脉输注给予丙泊酚20mg·kg-1·h-1维持2h,具有长时程脑保护作用,且此作用时效可至少维持28天,与丙泊酚溶剂内酯成分无关;调控突触后膜AMPA受体各亚基数量和比例的稳定可能是丙泊酚后处理长时程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