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垂直分布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dong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珠峰保护区),保护着被称为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及其周边地区,有独特多样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垂直分布,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前人曾对珠峰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过调查,但了解仍十分有限。为更好地掌握这一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状况,为保护区动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并将这一重要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状况翌展示于世人,作者于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对珠峰保护区进行了5次野外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和研究。珠峰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9种,隶属1目、4科、7属,以叉舌蛙科占优势,有4种;其次为角蟾科,有3种。调查中还发现无尾目棘蛙属(Paa)和湍蛙属(Amolops)未定种各1种。除两种未定种外,有中国特有种1种,中国准特有种6种。其生态类型以流水型占优势,有7种,约占77.8%;静水型和陆栖静水型各1种,各占11.1%。珠峰保护区现已记录爬行动物11种,隶属1目、4科、10属,。其中以蛇亚目占优势,有2科、7种,游蛇科种类最多,有4种;鬣蜥科3种次之。其生态类型以林下栖息物种为主,有4种,占36.4%;灌丛和草丛栖息的各有2种,各占18.2%;荒漠、地下和岩石栖息的各1种,各占9.1%。除未定种外,有中国特有种1种,准特有种6种。确认有鳞目的喜山滑蜥(Scincella himalayana)、南峰晨蛇(Orthriophis hodgsonii)在珠峰地区有分布。采集到腹链蛇属(Amphiesma)未定种1种,发现并报导了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新种喜山原矛头蝮(P. himalyanus)。至此,珠峰保护区现已经记录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数分别占西藏已记录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8.0%和17.2%,均明显低于珠峰保护区鸟类、兽类同项比例。预期随着野外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一些的新物种或新纪录被发现。两栖动物全为喜马拉雅成分,爬行动物分布型以喜马拉雅成分占主导,有10种,华南成分1种,即山烙铁头。在记录到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中,有中国特有种2种,准特有种12种(不含未定种),占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70%。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分布特征具明显的喜马拉雅地带性和特有性。与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珠峰保护区峡谷中区域的物种与喜山南麓的物种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吉隆藏布河谷进行的两栖爬行动物垂直梯度研究发现,海拔3600-3800m之间是林区上缘向亚寒带荒漠过渡的区域对两栖爬行动物形成了客观的隔离作用,该海拔段两侧的物种并未发现相互渗透的现像。根据这一状况,建议将珠峰保护区中两栖爬行动物东洋界与古北界物种分布区分界划定在这一海拔3600-3800m区间之中。由于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有种、准特有种较多,建议通过资源监管,加强立法执法,提高保护区管护能力等方面进作努力,确保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平衡和增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对43例早产儿伴发疾病、生后血气指标、就诊时间、给氧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早产儿中只一例发生ROP
随着人们对城市水环境与绿化景观的日益重视,城市人工水体的建设日益广泛,但人工水体普遍存在黑臭及富营养化现象,最终导致城市人工水体出现建得起却用不起的现象。以城市人
论文以《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和《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中记录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历史人才的分布及规律进行探讨,使我们对广东省历史人才的发展演变有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种植业发展非常迅猛,其林业面积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林业种植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林业种植隐患,对其影响最大的便是我们熟知的林业病虫害。其病虫危害程度
对当代锻炼心理学的主要内容、锻炼的心理效应、产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论述。指出该领域我国的未来研究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突出应用性 ,逐步开展较为系统的实证性
由于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指导"村改居"工作,各地"村改居"工作较难开展,且容易损害村民各项合法权益。笔者试图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角度,多方面提出完善"村改居"相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