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珠峰保护区),保护着被称为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及其周边地区,有独特多样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垂直分布,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前人曾对珠峰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过调查,但了解仍十分有限。为更好地掌握这一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状况,为保护区动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并将这一重要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状况翌展示于世人,作者于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对珠峰保护区进行了5次野外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和研究。珠峰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9种,隶属1目、4科、7属,以叉舌蛙科占优势,有4种;其次为角蟾科,有3种。调查中还发现无尾目棘蛙属(Paa)和湍蛙属(Amolops)未定种各1种。除两种未定种外,有中国特有种1种,中国准特有种6种。其生态类型以流水型占优势,有7种,约占77.8%;静水型和陆栖静水型各1种,各占11.1%。珠峰保护区现已记录爬行动物11种,隶属1目、4科、10属,。其中以蛇亚目占优势,有2科、7种,游蛇科种类最多,有4种;鬣蜥科3种次之。其生态类型以林下栖息物种为主,有4种,占36.4%;灌丛和草丛栖息的各有2种,各占18.2%;荒漠、地下和岩石栖息的各1种,各占9.1%。除未定种外,有中国特有种1种,准特有种6种。确认有鳞目的喜山滑蜥(Scincella himalayana)、南峰晨蛇(Orthriophis hodgsonii)在珠峰地区有分布。采集到腹链蛇属(Amphiesma)未定种1种,发现并报导了原矛头蝮属(Protobothrops)新种喜山原矛头蝮(P. himalyanus)。至此,珠峰保护区现已经记录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数分别占西藏已记录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8.0%和17.2%,均明显低于珠峰保护区鸟类、兽类同项比例。预期随着野外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一些的新物种或新纪录被发现。两栖动物全为喜马拉雅成分,爬行动物分布型以喜马拉雅成分占主导,有10种,华南成分1种,即山烙铁头。在记录到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中,有中国特有种2种,准特有种12种(不含未定种),占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70%。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分布特征具明显的喜马拉雅地带性和特有性。与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珠峰保护区峡谷中区域的物种与喜山南麓的物种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吉隆藏布河谷进行的两栖爬行动物垂直梯度研究发现,海拔3600-3800m之间是林区上缘向亚寒带荒漠过渡的区域对两栖爬行动物形成了客观的隔离作用,该海拔段两侧的物种并未发现相互渗透的现像。根据这一状况,建议将珠峰保护区中两栖爬行动物东洋界与古北界物种分布区分界划定在这一海拔3600-3800m区间之中。由于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有种、准特有种较多,建议通过资源监管,加强立法执法,提高保护区管护能力等方面进作努力,确保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平衡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