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宁县1999年开始推行我国目前为止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及投资量最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此外它还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惠农强农项目,与全球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甘肃静宁是我国集合资源、人口、环境矛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改善生态坏境的重要措施,自实施以来就获得了一定成效。并伴随工程的持续深入,产生了广为关注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而有关于如何对退耕还林进行评价和监测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甘肃静宁退耕还林的具体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与退耕还林相关文献的研究,得出相关数据,并依据所得数据与之前科研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借助定量和定性、数据统计和实地调查、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的方法,对静宁县退耕还林工程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等各项指标展开系统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效益方面:(1)到2016年底,静宁县共实施退耕还林总面积为8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1999年的6.9%增加到2016年的25.9%,增幅达到19%;(2)气候改善效果明显。退耕还林区与裸地相比,气温年较差明显缩小,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提升,干燥系统下降,减少水土流失,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所缓解;(3)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土壤肥力与土地生产力均得以提升,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从而提升土壤渗吸性能及改善土壤通气性,土壤侵蚀模数逐渐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有所下降。(2)社会经济效益方面:(1)静宁县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却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粮食亩均产由退耕前的150kg到2016年每亩可产350kg,出现超出一倍的增幅;(2)退耕还林工程也给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鼓励扶持栽植经济林和相应的政府补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063元增加到2016年的6852元,涨幅较大;(3)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中都是下滑的,分别由2011年的40%、33%降到2016年的36%、25%,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则增幅明显,由2011年的27%上升到2016年的39%。本研究不仅为退耕还林提供了科学评价方法与指标,其结果还能够为将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决策提供依据,为静宁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为退耕还林工程的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