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反应诱导相分离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相差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时间分辨光散射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原位跟踪和断面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环氧/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反应诱导相分离中分相的动力学过程及形貌结构的演变。研究中考察了多种不同的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其中以环氧(DGEBA)/聚砜(PSF)共混体系的研究为主,固化剂为芳香胺类DDS。   在DGEBA/DDS/PSF共混体系中,随着聚砜浓度的增加,观察到三种比较典型的形貌结构:聚砜浓度较低(w≤0.11)时,形成聚砜富集相颗粒分散在环氧基体中的海岛状结构;聚砜浓度较高(w≥0.17)时,聚砜形成连续的网络状结构,环氧形成相互连接的球状结构被包覆其中;聚砜浓度居中(0.13≤w≤0.15)时,整个样品呈现为三层结构,上下两层为聚砜颗粒稀疏地分散在环氧基体中的结构,中间层为聚砜连续相包覆未连接的环氧球或少量大的环氧相的结构。由于聚砜具有比较高的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而凝胶化发生之前的环氧树脂分子量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均较低,因此,实验中所观察的体系为动力学不对称体系。不同聚砜浓度样品的分相过程中均有显著的动力学不对称相分离现象。在较低和较高的聚砜浓度下,相分离过程中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慢动力学组分聚砜富集相体积收缩现象。中间聚砜浓度下,通过对反应体系动力学不对称相分离研究,详细分析了三层结构形成的过程,明确了其形成原因及机理。相分离初期,双连续结构形成。之后,由于环氧富集相的快速增长和融合,连续的聚砜富集相网络结构的增长跟不上相分离的进行而产生应力,从而开始收缩。随着相分离的进行和聚砜富集相的收缩,形成的大尺寸环氧富集相逐渐流出,三层结构形成。三层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体系动力学不对称性、相分离过程中慢动力学组分的收缩(体积分数降低)和快动力学组分的流动。   层状结构的形成在环氧/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中有一定普适性,当共混体系中组分间动力学差异很大时,均有层状结构的形成,并且动力学差异越大,三层结构越容易产生(对应的样品浓度范围变宽且初始浓度降低)。对相应体系进行流变学研究,发现相分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流变参数(如模量或复合粘度)突然增大,数分钟后,又突然降低的现象。该现象在时间尺度上与形貌结构的发展能够很好对应。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紫外光电子能谱(PES)能够直接获得与化合物的电负性、电子云密度以及化学反应活性相关的分子轨道能级的信息,用以描述轨道电子构型的成键特性,氧化态,电荷分布等众多信息。此
微信,其实不微。它在如今追速度求效率的社交领域,如空气似流水一般,无孔不入,并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随时随地的沟通互动,是基于信息平台的“惠”生活,还是生意
经历古、中生代之交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和剧烈的全球变化之后,三叠纪初是地球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二叠纪末的大灭绝造就了其特殊的生物类群结构和生态格局,持续波动的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组氨酸是一种天然离子型氨基酸,因为含有咪唑环结构,它在生理p H范围内可以充当酸或碱,并且在蛋白质中表现出包括酶催化在内的广泛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将咪唑/咪唑盐应用于生物材料或其它功能材料,但几乎所有的关于咪唑/咪唑盐聚合物的合成是通过可控自由基聚合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然而,大多数咪唑盐聚合物因含有卤素等亲水性反离子而不溶于有机溶剂。尽管有许多关于离子单体水溶液聚合的报道,但反离子对离
微胶囊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妆品、纺织、催化以及农业等领域。尤其是通过层层组装技术与模板法相结合制备的微胶囊,由于其尺寸和囊壁成分的可调控性,显示出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旨在改善锂-亚硫酰氯电池的高功率性能及电压滞后现象,通过实验方法及电化学测试手段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的工作。   首先,本文采用酚醛树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能源和健康等问题逐渐凸现在人们的眼前,建筑节能已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墙体材料节能是建筑节能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外墙体保温是墙体节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