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5年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正式进入全流通时代,在此大背景下,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的概念逐渐被大众熟知。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A股市场大约发生8711笔股权质押事件,股权质押涉及的金额高达1.42万亿元。由此可见,股权质押已然成为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区别于传统的通过股权转让进行融资的方式,股权质押实质上是出质人将所持有的股权抵押给质权人的一种抵押担保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可以让出质方在不丧失对企业控制权的前提下获得所需资金,并且股权质押融资还具有融资成本较低、审批流程简单、流动性强等优点,因此成为上市公司股东非常青睐的一种融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股权质押在拥有上述优势的同时,对于融资双方来讲均隐藏着风险。当股价下跌时,对于质权方来讲,手中质押物的价值会随着股价的下跌而减少,因此面临者无法全额收回贷款的风险。对于出质人来讲,当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跌破警戒线或者触及平仓线时,便会要求出质方增加质押物或者补充资金。如果出质方不能及时完成补仓操作,那么质权方为了保证自身的权益不受损失,便会实施强行平仓,从而出质方便会面临着失去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风险。此外,当质权方在二级市场公开处置被质押的股权时,会引起股价的进一步下跌,从而进入股价下跌-被平仓-股价继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会引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集体恐慌甚至波及整个资本市场。市值管理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概念,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资本运作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强调企业要在提升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其市场价值。然而,当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发生股权质押之后,为了保证质押物价值的稳定,有强烈的动机借助资本运作手段造成上市公司市值的虚高。而脱离了内在价值的高股价是不能长久维持的,一旦股权解押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价很有可能大幅下跌,从而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甚至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那么,当企业的控股股东发生股权质押之后,企业的市值会不会提升呢?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因此,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相比于不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企业,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的超额回报率。也就是说,当控股股东发生股权质押之后,企业确实更有可能进行市值管理。此外,公司治理效应会对这一结论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选择卖空机制、机构持股以及董事会规模三个变量,进一步研究在这三个变量的作用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市值管理的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实证结果发现,卖空机制的存在、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董事会规模越大会使得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之后,更不易进行市值管理。另外,控股股东发生股权质押之后,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市值管理呢?实现市值管理的方式有股权激励、高送转、并购重组、盈余管理、信息披露操纵等等。相对于其他的市值管理手段,高送转的操作极为简单,只是简单的会计科目之间数字的调整且违规风险较低,因此高送转作为几乎无成本的市值管理方式被企业广泛运用。故本文选取了高送转作为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的中介变量,研究股权质押、高送转、市值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结果发现,企业在发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之后确实会采用高送转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入探究股权质押对市值管理的影响,并且引入高送转这一中介变量,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高送转与市值管理的影响机制。在理论上丰富了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市值管理的动机、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股权质押、高送转、市值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文献。在实际中,可以使得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监管层对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关系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监管层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