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特·格拉斯(1927-)是当代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西方国家广为人知,在中国也颇有地位。特别是在他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股“格拉斯”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的关注及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探讨格拉斯的中篇小说《蟹行》在中国的引进和接受情况。
中国读者对格拉斯的认识时间并不算很长。虽然早在六十年代,格拉斯就以《铁皮鼓》在西方声名鹊起,但中国读者对格拉斯的了解却是从八十年代末期才开始的。在九十年代,国内对他的接受主要集中在作品翻译上,研究性质的文章占少数。1999年,格拉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自此,国内对他的介绍及研究便如火如荼地展开。根据学者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间,格拉斯在被中国读者讨论最多的外国作家中排名第六。那么,为什么这个引进时间并不算长的外国作家能在中国被广泛接受并且得到肯定呢?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个标签之外,其中必然也有其他原因。本文即以其中的一部作品《蟹行》为例,来分析格拉斯在中国的接受状况的前因后果。
本文将《蟹行》的接受人群主要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文学研究者、一般的书评人和文学爱好者。之所以如此把读者划分界限,是因为这三个人群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各有特点和重点。文学研究者作为专业知识最丰富的人群,对作品的接受重点主要是在文学价值和写作技巧方面的讨论;一般的书评人因为职业的缘故,通常会强调作品的非同寻常之处,以此吸引读者的兴趣,来达到图书促销的目的;文学爱好者是覆盖范围最广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特定的年龄、职业、性别,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会更为多样化。但由于对这个读者群调查难度过大,本文中提到的文学爱好者主要是指在网络上发表评论的这一群体。这三个群体对《蟹行》的接受尽管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却是大体一致的,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和探讨。
接受美学认为,接受活动受到文化先行结构和接受者期待视域的影响。由接受美学主要创始人姚斯提出的“期待视域”概念是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期待视域指的是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之前的一种特定的期待,这种期待既是理解的前提也是理解的限制。而文化先行结构也是影响接受活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外部的环境因素、背景也与接受情况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蟹行》才会被不同的读者群不同地理解以及接受。
文中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论述我的观点,第一个部分是对不同读者群的接受活动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其异同点的分析以及与德国读者接受的简单对比。由此得出结论:该小说得到一致好评,正是它与中国读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相似,与各个读者群的文化先行结构相切合,并与其视域相融合的结果。
目前,关于格拉斯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这个课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学者们大多强调作品本身,而忽视了接受者的因素,没有注意到接受者的期待视域以及外部的环境因素对接受过程的影响。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研究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