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光电探测器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激光辐照效应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强激光与半导体探测器相互作用时,将造成探测器参数及性能变化。毫秒脉冲激光辐照硅基半导体探测器过程中,热学效应和电学效应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硅基四象限(QPD)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研究、仿真研究、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光电探测器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激光辐照效应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强激光与半导体探测器相互作用时,将造成探测器参数及性能变化。毫秒脉冲激光辐照硅基半导体探测器过程中,热学效应和电学效应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硅基四象限(QPD)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研究、仿真研究、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电学模型以及热学模型。在电学模型中,包含电场模型、输出电流模型。通过电学理论模型,实现了对电场、输出电流的描述,将输出电流分为初始阶段、维持阶段和弛豫恢复阶段;完善了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外置偏压下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热学模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激光致热和焦耳热的共同作用,还强调了汤姆逊热的作用,为硅基QPD探测器上表面光斑中心对应点温度峰值随外置偏压增加而下降的现象提供理论支撑。在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电学仿真模型、热学仿真模型。通过电学仿真研究,得到电学参数变化规律和趋势:电场随外置偏压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激光辐照硅基QPD探测器单一象限时,该象限输出电流曲线中存在初始阶段、维持阶段和弛豫恢复阶段,且维持阶段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弛豫恢复阶段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他象限输出电流曲线也存在以上三个阶段。通过热学仿真研究,得到了热学参数变化情况:相同激光参数相同外置偏压下,各个象限温度峰值随其与光斑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相同外置偏压相同能量密度下,温度峰值随激光功率密度增加而增加;相同外置偏压相同脉冲宽度下,温度峰值随激光功率密度增加而增加;相同脉冲宽度相同能量密度下,温度峰值随外置偏压增加而明显降低。构建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上表面光斑中心对应点温度测量系统、输出电流测量系统、暗电流测量系统、损伤面积及损伤形貌测量系统。实验研究获得硅基QPD探测器上表面光斑中心对应点温度、输出电流随外置偏压、激光脉冲宽度、能量密度变化的规律,并获得暗电流、损伤面积、损伤形貌与激光能量密度、脉冲宽度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仿真模型可以合理描述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激光脉冲宽度为2.0 ms为例,通过温度峰值、输出电流的实验研究结果,给出了未损伤情况下,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外置偏压下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的机理;结合温度峰值、损伤形貌的研究结果,给出了1064 nm毫秒脉冲激光与外置偏压下硅基QPD探测器相互作用过程的损伤机理。
其他文献
为了分析齿轮传动系统引起噪声的原因,实现依据疲劳寿命对传动系统的振动进行控制,建立齿轮系统中振动能量与疲劳寿命的关系.针对船用分扭人字齿轮传动系统,运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分扭传动系统的弯扭轴耦合振动的动力学模型和方程,考虑齿轮静态综合传动误差、安装制造误差和时变啮合刚度等因素,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了不同输入转速和输入功率下系统振动能量和齿轮疲劳寿命,对振动能量和齿轮疲劳寿命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传动系统的疲劳寿命随振动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随着振动能量的增加,齿轮的疲劳寿命呈指数型急剧下降;分扭级的
为了对基于二次反射式聚光集热系统的光热吸储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针对带有循环风机的光热吸储系统开展数值模拟和参数化分析研究.根据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岩石填充床的一维二相瞬态传热模型,通过MATLAB软件模拟了一个月的储热放热过程,以储热、放热、吸收效率,太阳能-?转换比和平均出口空气温度作为系统热性能的评价指标,分析岩石颗粒直径和孔隙率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30次循环结束后,系统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岩石颗粒直径的变化对系统热性能影响较小,颗粒直径从0.03 m增至0.05 m,孔隙率、储热效率
针对适用于垂直轴风力机的叶片,以NACA0012作为基准翼型,采用DES湍流模型,在来流雷诺数Re=1 ×106的情况下进行了等厚度翼型中弧线主动变形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选用弦长c =0.601 m,展向长度B=1 m,攻角α为15°(浅失速攻角)和18°(深失速攻角),变形频率f为0.5,2和5 Hz,变形幅值A为0.1c的参数条件,对比变形翼型与不变形翼型的气动性能.研究表明:在深失速攻角下变形翼型相较于不变形翼型,其升力系数提升52%以上,阻力系数减小64%以上,气动性能可得到有效提升,且变形翼型在
偏振成像探测技术为特殊环境下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能力提供了新的成像手段。根据偏振信息收集方式以及观测成像场景的不同,常用的偏振探测方法主要有分时偏振探测、分振幅偏振探测、分孔径偏振探测和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分焦平面型偏振探测方法是将不同偏振方向的4个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组成的微偏振片阵列集成到相机的像元上,实现偏振成像探测系统的微型化。该方法具有系统稳定、结构简单、体积小、偏振性能好、能够实时偏振成像等
针对火电厂中混煤煤质计算不准确、配煤方案单一且考虑片面等问题,基于粒子群(PSO)优化前馈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混煤煤质预测模型;采用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Ⅲ)建立了由最小绝对偏差型和标准差型优化指标组成的多目标优化配煤模型.对某电厂实际燃煤情况中非线性关系的煤质进行分析,并对预测煤质的不同特点和电厂机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基于煤质预测的多目标优化配煤方法,对煤质挥发分、灰分和灰熔点的预测精度比线性加权方法提高了4.55%,3.24%和5.60%,筛选出的6组配煤方案,兼顾了经济性、安
冷热电三联供(CCHP)系统是利用一次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通过多种余热回收设备高效利用余热,建立在能源的综合梯级利用基础上的产能系统.用户负荷动态变化及可再生能源输出不稳定会导致冷热电联供系统供、需侧能量不匹配,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该问题.本文总结了CCHP系统中储能技术类型及其研究现状,阐明了CCHP系统中电能储存和热能储存技术的应用方式.指出在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供能系统越发复杂化的能源发展态势下,系统特性、配置优化和对不同场景制定出运行策略是储能技术与CCHP集成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尾缘气动弹片对翼型动态失速特性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气动弹片的主动控制策略,使其于大攻角时抬起,小攻角时闭合.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比分析主动式气动弹片对不同厚度翼型抑制流动分离作用的效果.结果 表明:对于薄翼型,发生动态失速时,气动弹片可延缓翼型尾缘涡旋与前缘主流涡的相互作用,减小翼型升力系数骤降幅度;随翼型厚度增加,流动分离点从翼型前缘转向后缘,气动弹片可有效分割较大分离涡,减轻流动分离程度,限制分离涡发展,同时抑制尾缘伴随小涡产生,提高翼型升阻比.
针对经验小波变换(Empirical Wavelet Transform,EWT)对强噪声环境下风力机齿轮箱轴承轻微故障特征提取不足的问题,利用滑移窗口提取子带的连续平均谱负熵(Continuous Average Spectral Negentropy,CASN)对EWT算法进行改进.通过CASN-EWT方法分解风力机齿轮箱轴承故障信号,采用峭度准则对所得分量进行筛选并重构,再开展包络分析,准确提取出故障特征.结果 表明:CASN-EWT方法在保留EWT算法自适应性和有效避免模态混叠效应与端点效应优点的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和三门峡水库及支流水库联合调度运用,标志着下游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为了尽量减少黄河下游漫滩损失,多年来水库防洪调度时往往以滩区不上水为调度目标.以包括2021年在内的近4 a秋汛为例,说明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后,尤其干流和支流洪水相遭遇时,水库拦峰错峰难上加难.为破解这一难题,认为在花园口水文站有特定限制流量条件下,应让三门峡水库拦蓄洪水,提前向非汛期蓄水位过渡,使小浪底水库在最高允许水位下预留库容,巧妙地将洪水错开下泄,必要时三门峡水库临时拦蓄水位可有所突破,以降低小浪底水库高水位带来
针对黄河流域现状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情况及防洪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综合阐述,并客观梳理了黄河流域现状防洪工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河库蓄泄关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提出的新要求和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新挑战3个方面分析了新发展阶段黄河防洪面临的新形势.基于此,提出了完善“上拦”工程、巩固“下排”工程、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实施河道及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完善举措,为推动我国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