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的小说历来是论者关注的焦点,回顾张氏作品的研究史,一般将其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分别为40年代的上海、60至80年代的海外、新时期以后的大陆。而不同阶段均有不同成长背景的重要评论家,旧时代文人论者周瘦鹃、傅雷;海外华裔学者夏志清、王德威;生长在红旗下的本土专家陈子善、刘锋杰等不一而足。虽然读张、论张己成老套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张氏作品的研究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对其研究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仍需要我们大量繁琐而又辛劳的审美式工作。尽管她的创作取材狭窄,但文体多样,这包括小说,散文、剧本等。在语言上,无论中文或英文写作,皆很出色。而她则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其小说创作诸体皆备,“传奇时期”的小说以短篇为主,中篇为辅,是其代表作。《传奇》于1944年初版时,收录了10篇小说,1947年发行增订本时,又增收了5篇小说,另加一篇散文《中国的日夜》,笔者以增订本的小说为研究文本,以意象为切入点,以“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为主,辅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探究《传奇》的意象描写艺术。其中,横向研究主要集中于论文的第三至第四章,着重从文本内部来考察张氏意象艺术独特的营构方法、功能性特征和美学特征;纵向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论文的最后一章,企图把《传奇》意象描写艺术嵌入艺术史的长河中。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主要介绍了张爱玲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张氏意象的研究现状,笔者的探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二章回顾中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意象范畴的发展史;第三章以“新批评”观点为主,辅以修辞学角度,把文本中的意象分为三类:联觉意象、比喻意象、象征意象,以文本为论证依据,详细分析了《传奇》中的意象营构手法,且略析了张氏意象与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创设的意象之不同,得出的结论是:张氏意象体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的细腻婉约;钱氏意象体现了一个男性学者的博学睿智。本章文字的意识向度均指向张爱玲营构意象的独特性方面。第四章探讨了意象的功用,分两个方面论述:首先,结合叙事学,从文本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时空构架等方面,来探讨其意象的叙事性。结论是:张氏意象渲染了小说的环境,丰富了人物形象,或压缩、或延展了故事的时空,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其次,结合张爱玲独特的个人气质,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察其意象的苍凉美学氛围的成因和面貌。第五章探究了文本中意象的历史脉络。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张爱玲对传统意象描写艺术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其次,通过《传奇》和《边城》中意象的比较研究,来探析现代叙事小说与抒情小说中意象描写艺术的关联。前者着眼于对古典小说意象描写艺术的梳理,后者则主要针对于现代小说。结语总结了张爱玲意象艺术的成就,点出了张爱玲现象的独特性和她对当代海内外文坛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