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土空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而目前我国种类繁多、体系庞杂、范围交叉、空间冲突的诸多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的管理上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严重制约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构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而空间规划整合(即“多规合一”)作为我国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评价、空间整合、空间布局和空间政策“四位一体”框架中的核心工作,在目前的实践推进中仍然面临用地分类标准难统筹、数据格式标准难统一,空间重叠区域难识别、空间矛盾冲突难协调等诸多理论性、技术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进程。为此,本研究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选取最具综合性且最具重要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空间性规划,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环保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三区三线”为空间区划方案,基于GIS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及空间分析功能,并在全面梳理綦江区既有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多规”空间整合中面临的如何实现用地分类标准统筹、数据格式标准统一,空间重叠区域识别、空间差异协调等关键问题,在县域尺度进行了空间规划整合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三大空间”实现了对“多规”国土空间用地分类标准的统筹。本研究通过对“多规”现有用地分类标准的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林地分类(LY/T1812-2009)》及其它相关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体系整体框架差别较大,着重代表了各标准制定部门对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认识和倾向,因此均不能被对方所替代,更无法直接用于空间规划整合工作。但与此同时,经研究分析也发现,各用地分类标准的中、小地类间衔接性良好,因此,本研究基于“三大空间”实现了对“多规”国土空间用地分类标准的统筹,即保持了各用地分类标准自身的独立性,又从大尺度空间管控的角度实现了对国土空间分类框架体系的构建。(2)依托ArcGIS软件平台实现了对“多规”数据格式标准的统一。本研究通过对“多规”数据所采用的高程基准、坐标系统、投影方式、空间精度等属性的整理比较,发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等规划编制所依托的软件平台各不相同,空间数据格式标准差别较大,无法实现“多规”空间整合,于是运用ArcGIS软件数据转换工具,按照国家空间规划整合的法定标准,将“多规”数据属性统一到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shp格式,并以“三大空间”为导向建立了以ArcGIS软件系统为统一运行平台的GIS空间数据库。(3)叠加诊断了“多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内部及“三大空间”、“三线空间”之间的空间数据重叠情况,并通过差异比对进一步识别了冲突类型,定量统计了重叠面积。本研究运用ArcGIS软件数据转换工具中的Polygon to Raster功能,将“多规”数据统一转为像元大小25m×25m的栅格数据,通过对添加的“类别”属性字段赋值,经“多规”空间数据叠加诊断及空间差异比对后,识别出“多规”间空间数据冲突的各种类别,并自动完成对重叠区域面积的统计,实现了对三种及以上空间规划数据同时叠加时重叠类别的识别问题,解决了空间规划整合工作中一项技术性难题。(4)衔接空间评价成果,统筹“三大空间”和“三线空间”,最终划定“三区三线”,形成了綦江区空间规划整合(即“多规合一”)方案。本研究在空间数据叠加诊断和空间差异比对的基础上,进一步衔接綦江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既有成果,并参照国家空间规划整合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以采用各类空间规划编制时间最新、数据精度最高的底图数据属性为基本原则,同时控制区域内各类空间比例,协调“三大空间”重叠区域,划定城镇空间164.93平方千米、农业空间1193.08平方千米、生态空间827.66平方千米;协调“三线空间”重叠区域,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空间面积70.87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空间面积170.09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空间面积778.36平方千米,最终形成綦江区“三区三线”空间规划整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