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台湾现代戏剧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是多元文化与台湾现代戏剧的关系。台湾多元文化格局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同时,台湾多元共生、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为台湾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份。台湾的话剧艺术诞生于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这时代有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日本殖民文化的残酷控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蛰伏、本土文化的执着发展。“话剧”作为“舶来品”,本身就携带了大量西方文化元素。在“话剧”向台湾的传播过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本土文化不断交汇,台湾早期话剧,如新剧、文化剧、皇民剧等,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文化的印迹。在殖民统治(尤其是“皇民化运动”)的残酷压制下,台湾现代戏剧在文化融合与文化抗争中继续发展。杨逵、林博秋等人的戏剧创作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也逐步向西方式的成熟话剧靠拢,既是台湾殖民抗争的剧场反映、也是文化融合的剧场呈现。战后文化生态的改变,继续影响着现代戏剧的发展。虽然两岸文化交流中断了,台湾的多元文化格局却仍在持续拓展。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台湾戏剧不断吸收新的戏剧观念、戏剧手法,并实现了从传统写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型。并且,戏剧家们也开始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和借鉴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西方现代派戏剧手法和中国传统戏曲手法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中十分常见。这种中西戏剧观念、手法的融合,正是台湾现戏剧现代转型的突出表现和全新创造,在姚一苇、张晓风、马森等现代转型先行者身上,都有精彩呈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台湾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持续深化,台湾面临“二度西潮”;另一方面,在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本土化”为核心的文化反思空前兴盛。台湾当代小剧场运动J下是在这一西潮继续涌进、本土浪潮汹涌澎湃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是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产物。“实验剧展”在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双向驱动卞,打破了台湾戏剧的沉寂局面,不仅更新了戏剧观念,也拓展了剧场语汇,催生了新一代的戏剧团体和戏剧人士,如至今仍十分活跃的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李国修(屏风表演班)等。 随着“戒严"制度的终结,台湾的文化空间更加开放,不仅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继续涌进,台湾闽南文化、原住民文化也得到重视和发展,台湾文化以更加多元的姿态呈现。在戏剧创作的主体性、个性化和自由度日益增强的同时,台湾的后现代戏剧也开始发展。80年代后期,许多戏剧创作已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90年代之后,随着后现代思潮呈全球化蔓延趋势,后现代戏剧创作逐步过渡为剧场自觉。一方面,残酷戏剧、环境戏剧、贫穷戏剧(又作:质朴戏剧)等后现代戏剧逐渐落实在台湾剧场中,新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着台湾剧场;另一方面,创作者更注重将后现代戏剧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甚至出现后现代戏剧本土化和中国民俗后现代化的现象。在后现代戏剧思潮的影响下,台湾当代剧场不断实践着创作方式、剧场议题、剧场语汇等方面的多元拓展。台湾现代戏剧生长、扎根于多元文化生态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成熟风貌,是华文戏剧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对于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杂糅出新,是十分值得珍惜、借鉴的剧场经验。因此,对于多元文化与台湾现代戏剧的研究,不仅能为中国戏剧乃至华文戏剧的自身发展、世界接轨提供一些“台湾经验”,也有助于探索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如何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戏剧艺术创新。
其他文献
针对当今中国企业设计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利用产品细部设计提升产品形象这一论点,并提出产品细部设计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细部设计的处理方式,期望本研究结果能给中国企业的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第一章,阐述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及研究背景,指出企业应该重视产品细部的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及进而提升企业产品形象。第二章,对产品细部设计进行介绍,阐述了细部设计的由来、它的
本课题是导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研究所士兵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的延续性课题。 随着现代军事形势的变革,为适应未来的数字化、信息化、高科技化战争形式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