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治是盘活土地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等等的重要措施,一直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农村政策工具,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土地整治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平整土地、归并地块、调整权属、加快土地流转、改善农机道路与排灌设施,防护林搭建等有效途径,起到协调人地关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经济有序发展等重要作用,是建设高效、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解决着“三农”问题。目前,传统农业定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取代。传统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将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农业经营模式将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统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在经历了“老四化”、“多化并举”、“三化协调”、“四化同步”、阶段后,目前正朝着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阶段前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曾着重强调,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依旧是其中的焦点。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向前的同时我国各级政府的引导下的土地整治活动处于有条不紊的推进中,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想要实现上述问题的妥善解决,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需要诸多参与主体提供的助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土地整治活动的推进。目前,对土地整治研究集中于整治绩效评价和整治路径的探析,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集中于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进行现代化水平的测定。学术界都鲜有对二者关系的定量研究,少数对土地整治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的研究,也仅侧重于探究土地整治前后农业经营方式所出现的变化,以及因土地整治而带来的农业集中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来对土地整治的作用进行定性分析,对于土地整治促进农业发展定量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次研究侧重于对土地整治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并以此为铺垫,研究分析这个促进作用在东中西区域间的差异及成因。同时基于土地整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完成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筑,并对其进行定量研究,一方面能够对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可以为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进行正确指点。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的对于土地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入手,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国外研究中提炼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为后续活动的推进奠定基础。其次在对人地协调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农村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有着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用具体的数据对土地整治成效进行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角度搭建土地整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框架。然后分别从国家层面、东中西部三个大区层面对土地整治现状进行分析,展现出农业现代化和土地整治在时间上的契合,在土地整治大力开展的第二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侧面对土地整治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同时以具体项目为例展现土地整治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前文理论和基础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选用熵值法测度1999年至2017年的全国各省市以及东中西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出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结论,其中东部地区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运用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从不同区域,说明农村土地整治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区域差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等等的不同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结合数据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结合农村土地整治特点,在肯定农村土地整治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立足于现实,提出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政策,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和规范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等对土地整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