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研究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内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通过术中及术后给予一定浓度的尼莫地平溶液脑池内灌注冲洗,探讨该方法防治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问题,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40例急性期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术前WFNS分级为3-4级,改良fisher分级为3-4级,满足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入2个实验组:1)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针对脑血管痉挛的常规综合治疗。治疗方案主要为静脉应用尼莫地平等药物,血液动力学治疗和腰大池引流等综合治疗。2)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池内灌注尼莫地平林格氏溶液治疗(浓度为0.01mg/ml),给药方法为应用精密输液器以20ml/h的速度给药,持续48小时。1.入组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DS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并在发病后3天内急诊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前患者均常规放置腰大池引流。分入治疗组的患者开颅手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后视动脉瘤位置于相应脑池内置入无菌硅胶导管,并用预先配置的尼莫地平林格氏溶液冲洗相应脑池及蛛网膜下腔,紧密缝合硬脑膜。术后根据分组接受相应治疗。治疗组经行脑池灌注时注意应用精密输液器严格控制入量,严密监测颅内压,防止过度灌注引起高颅压,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颅内感染。2.术后观察指标主要包括TCD检查报告,复查头CT及测量基底池CT值,复查CTA了解血管痉挛发生及缓解情况,引流脑脊液(包括每日总量,红细胞含量,常规生化指标等),并发症等情况。入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主要是应用GOS评分和改良Rankin’s量表进行临床预后的综合评估。3.统计学处理,根据观察指标的不同数据类型,采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方法包括完全随机对照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标准统一设定为0.05。结果:1.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术后14天时,根据患者术后复查的情况及详细的临床记录得出各组患者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见表3),其中包括并发脑梗塞的患者。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患者进行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见治疗组的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选择各组患者术前DSA检查发现的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通过术后1周复查CTA,对比其脑血管痉挛的缓解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第1.3.5.7.10天TCD报告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TCD报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由于灌注溶液的加入,术后48h脑脊液的总引流量治疗组(平均1541ml)明显多于对照组(607ml),脑池灌注治疗的2天内,治疗组患者引流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平均16.4ml,)明显高于对照组(9.8ml),而复查的CT,治疗组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明显减少,治疗组患者基底池的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8小时各组患者脑脊液中红细胞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为41×108/L,而对照组为126×108/L,应用随机对照t检验的方法检验结果p<0.05,治疗组脑脊液中红细胞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临床预后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治疗组只有2例患者出现脑积水,而对照组有5例,两组患者均未有颅内感染的病例出现,也未见再出血的病例出现。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复查结果,分别用GOS评分和改良Rankin’s量表进行评分。表中可以看出,在治疗组中GOS评分评为完全恢复和轻残的是15例,而对照组只有10例。对照组中有一例死亡,而治疗组中没有死亡病例出现。改良Rankin’s评分对照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是5.1分,治疗组只有2.9分。综合显示,治疗组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该试验研究显示脑池内灌注尼莫地平林格氏溶液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