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词是语言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词,在汉语中它是最后一个被确定为词类的,关于它本身及其相关语法问题,有许多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在从语义角度研究“一+临时名量词十名词”结构时,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临时名量词身上,即使有人注意到其前数词“一”的语义,也都不约而同“一刀切”式地认为结构中的数词“一”或者是“最小的正整数”义或者是“满”义,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临时名量词+名词”中的“一”有时既可以理解成“最小的正整数”义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满”义。本文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常用词汇中的2332个名词为考察对象,并结合相关语料,考察《大纲》中哪些名词能够借用为临时名量词,然后将这些对数词“一”有制约作用的临时名量词进行分类描写和探析,最后从动态的角度探讨语境中的相关成分对结构中的数词“一”的意义制约。绪论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缘起及范围、“一+临时名量词+名词”结构的相关研究现状、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临时名量词+名词”结构的构成进行描写。结构中的数词“一”既有“最小的正整数”的意义,又有“整个;全”的意义;“临时名量词”大多来源于名词,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能够容纳或者承载其他事物;结构中的“名词”主要是个体名词、物质名词、可分集合名词和不可分集合名词。第二章从静态的角度集中考察并探析结构中的临时名量词对其前数词“一”的理解制约。结构中的临时名量词主要分为占据三维空间的容载类临时名量词、占据二维空间的承载类临时名量词和身体器官类临时名量词。占据三维空间的容载类临时名量词前的数词“一”在通常情况下易理解成“最小的正整数”义,但有时既可以理解成“最小的正整数”义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满”义,有时既不能理解成“最小的正整数”义且也不能理解成“满”义;占据二维空间的承载类临时名量词前的数词“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解成“满”义;身体器官类临时名量词前的“一”在通常情况下也理解成“满”义。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探讨语境中的相关共现成分,对结构中数词“一”意义的制约。基于语料的总体把握,主要从与之共现的“数量名”结构、相关句法成分、虚词成分等角度,探析它们对结构中数词“一”的理解制约。本文突破了以往学者进行举例式研究的局限,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为考察对象,并结合丰富的语料,探究“一+临时名量词+名词”中“一”的理解制约因素这一语言现象,发现了一些在以往研究中没有引起关注或者在认识上存在不足的地方,如“一屋子人”这类现象中数词“一”存在的两种理解并尝试着探究其原因,补充了以往研究,希望能够丰富临时名量词和数量名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