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物化是过程或事件的非一致表达形式。名物化结构可容纳高密度的信息且具有非人为性的色彩,因而大量用于科技语体。从功能语法角度来看,名物化结构处于词组级阶,并包容所有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而事实上,有些参与者和环境在名物化结构中并不明示。在英汉翻译中,英语中的名物化结构常翻译为对等的汉语小句结构,隐含的论元也可明示出来。本论文旨在研究英语中名物化结构的论元隐含、隐含论元在汉译中的明示、名物化结构在汉译中的升级问题,以找到一种名物化汉译的可操作方法。 在英语的名物化结构中,论元除了s-属格和of-短语外,还会以名词形式或其相应的形容词形式出现,用来修饰名物化中心词。论元的隐含由语义缺省、语言语境、物质语境及百科知识所决定,但前提是保证交际的有效性。语义缺省是指论元被并入了动词的语义中,明示则实为冗余。语言语境指语篇中有隐含论元的所指;而物质语境则与具体的物质条件密切关联,并能找到明确的指称物。人们有很多相同的百科知识,稍许认知努力就可辨识一些隐含论元。论元及附加语的突显则仅仅是为了语用策略,以使其成为信息焦点。 为了描述名物化结构的翻译过程,基于Nida(1969)的翻译模式和Langacker(1991)的概貌(profiling)理论,本人提出了一种翻译模式。名物化的解码是一个名物化的逆过程。可以想象,对该事件沿时间发展进行切片,参与者和环境与一系列按时间顺序相连的构成实体结合在一起。假想译者大脑中有一个调和器(mediator),它可以滤掉原语解码信息中的干扰成分,也可增补一些必要信息。调和后的信息编码为目的语。在调和信息的编码过程中,首先会构架一个有参与者和环境的动态过程。在目的语中,该过程也可进一步名物化。 本文提出的模式可以很直接地对名物化结构进行分析,解释英汉翻译中的升级现象。该模式表明,调和器可以解决原语的一些不足。在对调和后的信息编码时,由于调和器可以提供补充信息,原语中的隐含论元可以明示出来。在编码过程中,因为构建的是一个更直观地接近外界事物的过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