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逆转录酶抑制剂AZT(3’-azido-3’-deoxythmidine,叠氮胸苷),联合60Coγ-射线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放射性DNA损伤修复(SSB、DSB)及细胞存活的影响,研究AZT的放射增敏作用,探讨其放射增敏的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四组:(1)空白组:未行AZT与γ-射线处理;(2)放射组:细胞接受2Gyγ-射线单次照射;(3)加药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8mm/L的AZT作用24h;(4)药放组:细胞经过0.8mm/L的AZT作用24h后再行2Gyγ-射线单次照射。于照射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TRAP-PCR-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用碱性、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辐射后DNA单链、双链断裂(尾矩);采用克隆形成分析方法观察AZT对细胞存活分数的影响,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放射增敏比SERSF2.,SERSF2.定义为放射组和药放组之间SF2的比值。 结果:AZT不仅能够抑制U25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1.019±0.116比1.567±0.037,P<0.01),而且还可以抑制辐射诱导的端粒酶活性上升(1.121±0.161比1.908±0.23l,P<0.05)。AZT作用24h并未造成U251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6.964±0.093比6.962±0.912,P>0.05),但可影响辐射导致的短端粒的修复,药放组与放射组在照射后15min、30min、1h处的端粒长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白组与加药组细胞无慧尾,表明AZT本身不会导致DNA SSB与DSB。而放射组和药放组均出现明显的彗星图象,药放组的初始SSB和DSB与放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前者的修复速度较慢,照射后2h放射组的SSB和DSB基本修复完全,而药放组仍有残留(SSB残留约50%,DSB残留约40%,P<0.05)。经SPSS软件拟合生存曲线后,可得出U251细胞的D0、Dq、SF2分别为1.803、2.5、0.752,AZT的放射增敏比SERD0、SERDq、SERSF2分别为1.294、1.25和1.365。相关分析显示:放射组、药放组的端粒长度、SSB、DSB与其端粒酶活性均有高度相关(r>0.7)。 结论:AZT具有放射增敏的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端粒酶活性下降,影响端粒的修复以及DNA SSB、DSB的修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