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CT三维盆腔血管重建来勾画宫颈癌盆腔放射野边界的可行性,并与骨性标记的传统放射野比较,对宫颈癌放射野进行修正。方法:65例宫颈癌患者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水剂,16排西门子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图像,采用SSD、MPR重建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标示出腹主动脉分叉处、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处、左右旋髂深动脉与髂外动脉交叉处,CT重建图像上勾画常规放射野:上界位于L4、L5椎间隙水平,侧界位于骨盆外1.5cm处,下界位于闭孔下缘,测量血管分叉与所对应常规放射野的边界的距离,X线机下测量2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阴道残端与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制定更为合理的放射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体质指数、髂高比、宽棘比与盆腔放射野的关系。结果:1、上界定位L4、L5椎体间隙,基本上包含了大部分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其左侧髂总动脉在放射之外为3%,右侧髂总动脉分叉在照射野外为5%。2、髂总淋巴结转移,上界应定位L3、L4椎体间隙,可包含94%的腹主动脉分叉。3、与传统放射野侧界对比发现,左侧外移至骨盆外2.2cm为理想侧界,合适放射野所占比例达到最大(63%)。4、与传统放射野侧界对比发现,右侧外移至骨盆外2.3cm为理想侧界,合适放射野所占比例达到最大(62%)。5、耻骨联合上缘下2cm包含95%的阴道残端,高于传统放射野下界即闭孔下缘。6、体质指数与放射野的相关测距没有任何相关性,髂高比与腹主动脉分叉到第4、5腰椎距离、左右两侧髂总动脉分叉至第4、5腰椎的距离相关,宽棘比与左右两侧旋髂深动脉与髂外动脉交接处至传统侧界的距离相关,但都呈现很弱的相关性,说明这些指数对放射野的边界影响很小。结论:1、放射野上界位于L4、L5椎体间隙包含大部分髂总动脉分叉,如髂总淋巴结转移,上界需要上移至L3、L4之间,少部分甚至需要上移更高位置,左侧界应移至骨盆外2.2cm,右侧界应移至骨盆外2.3cm,下界应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下方2cm。2、体质指数与放射野测距没有相关性,髂高比、宽棘与放射野相关测距存在关联,但相关性明显偏小,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