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中国是农业大国,然而中国当前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各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搬,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适合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和完善土地制度,1982年—1986年,为了适应农村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布了5个1号文件,在这些文件中肯定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并且还提出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具有适应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规律的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土地狭小的分散经营、小作坊式的个体经营、土地粗放式经营形式、人多地少等原因阻碍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因而,本文将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研究主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在我国还有特别的实践意义。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17年粮食总产量3498.4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可见四川省在我国农业作物生产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四川省作为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省份,农业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还有一段距离,同时各市州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四川省地形复杂,主要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不能像其他以平原为主的农业大省一样实行农业土地大规模经营,同时四川省人均耕地面积低。因此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各市州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对于四川省提高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并且全面发展农业土地适度规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政策理论借鉴。以往对于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土地规模适度值的实证研究,而对于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四川省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客观具体分析各个市州在发展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规模报酬和规模经营的概念,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农业生产力进步理论。第三部分分析四川省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现状,阐述四川省现有的几种主要的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并指出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地理条件受限、部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四川省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运用了因子分析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4个主因子结合四川省各市州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四川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市州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发展等四点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