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嘧啶类化合物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一类重要杀菌剂,对灰葡萄孢菌所致的各种病害有特效。嘧啶类杀菌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并且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敏感或抗性病原菌均有优异的活性,具有保护和治疗效果。因而,此类杀菌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嘧霉胺和乙嘧酚属于嘧啶类化合物,但是对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途径缺少比较性研究,如原料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好的合成工艺,没有详细的相关数据可供参考。对不同合成路线及影响合成收率与产物质量的因素,如适宜催化剂、反应时间、温度及溶剂等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是这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的出发点。
本文探讨了嘧霉胺的合成工艺,通过对中间体苯基胍碳酸盐合成来合成嘧霉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溶剂和物料配比等因素对中间体产率及最终产物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嘧霉胺较好的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其总产率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锅法”工业化生产路线,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和质谱等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乙嘧酚的合成工艺,通过对中间体乙基胍碳酸盐及正丁基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来最终合成乙嘧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溶剂和物料配比等因素对中间体产率及最终产物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确定了乙嘧酚较好的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其总产率达到5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和质谱对中间体及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