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是近年新兴的多药耐药条件致病菌,尤其对免疫受损或免疫低下的患者,逐渐成为医院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存在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因其对磺胺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等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且耐药机制复杂,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仅基于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和病例报告,尚无学者提出统一的治疗方案,国内外一致提倡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使临床治疗受到了严峻挑战。本文将对我院重症医学科近4年所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菌感染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抗生素应用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30例未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从感染患者收集的各类临床标本,如痰液、尿液、血液、胸腹水等共分离获取14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全部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13项可能影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以及肿瘤,是否曾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静脉置管及其它手术,是否曾使用糖皮质激素、碳青霉烯类药物以及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情况逐个纳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导致该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0岁及以上患者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的分离人群,占55%。我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率最高为痰液,占72.5%。住院时间、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61,7.085,95%CI均大于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3.6%,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表现为天然耐药。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和临床较常见。对于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前,需考虑一定比例定植菌的存在,应参考患者的一般状况、病情转归及相关辅助检查区别定植菌与感染菌。通过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的来源及分布可见,呼吸道是该菌的主要感染部位。住院时间、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物可能为该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表现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天然耐药,且耐药机制较复杂,对临床治疗该菌所致感染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定期监测和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根据药敏结果正确、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临床上应加强对医疗环境、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介入性诊疗操作,减少高频危险因素的出现。积极加强对症支持治疗,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提高患者抵抗力。同时应使用敏感的窄谱抗菌药物,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终降低该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