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日常膳食中的脂肪性食物也越来越多,使得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脂肪肝的发病率大幅上升,成为日益引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动物模型在探索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评价诊断方法均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均已经建立了多种高脂动物模型来用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药物防治的实验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对EGCG和白黎芦醇这一类天然的中药在人和动物的体内研究也越来越多。本实验首先以高脂饲料饲喂雄性大鼠建立高脂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随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空白组、高脂组、EGCG组、白黎芦醇组,给药6周后分别观察这两种药物对高脂性大鼠血脂、肝功能的影响;光镜观察肝组织变性的程度;并采用Real-time-PCR来测定肝组织中的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EGCG和白黎芦醇治疗6周后,对大鼠高脂性脂肪酸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下调肝脏中的ANGPTL3、ANGPTL4和上调肝脏中的ANGPTL6以及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实验一:饮食性高脂大鼠模型的建立。根据文献记录,采用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经过一个星期的造模,高脂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和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肝脏病理切片显示肝小叶中有明显的脂质小泡,血液脂质检测显示TG、TC和LDL的浓度增加,HDL浓度降低。提示高脂模型已经成功建立,可以进行后续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大鼠肝重和肝系数明显升高,各给药组的肝重和肝系数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各给药组间的区别不大。阳性药物组的肝重和肝系数也有一定的下降,表明高脂造模非常成功。实验二:EGCG和白黎芦醇对饮食性高脂大鼠的降脂作用的研究。分别给两个药物处理组大鼠经口灌服30mg/kg/d的EGCG和30mg/kg/d白藜芦醇,连续进行一个月的药物处理,实验结束后称取各组大鼠体重,眼眶静脉采血进行血液中脂质分析。分离各组大鼠肝脏、附睾脂肪、腹膜后脂肪和肠系膜脂肪,分别称重,计算肝系数和体脂比。分别切取各组大鼠肝小叶保存于10%中性甲醛,病理切片检测肝脏中脂质沉积情况。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肪肝模型组大鼠肠脂、腹后脂、附睾脂明显升高,各给药组的肠脂、腹后脂、附睾脂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各给药组问区别不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肪肝模型组大鼠TG/HDL-C明显升高,各给药组的TG/HDL-C也明显升高,高脂组的HDL-C和各给药组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光镜检查结果显示,给予EGCG和白黎芦醇治疗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程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要明显减轻。实验三:EGCG和白黎芦醇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取各组大鼠肝脏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PCR得到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血管生成素样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高脂组中Angptl3的表达量和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EGCG能显著降低高脂组的Angptl3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脂组中Angptl4的表达量和正常组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但EGCG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高脂组的Angpl4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脂组中Angptl6的表达量和正常组相比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EGCG组的表达量和高脂组相比有一定的升高。高脂组中Angptl3的表达量比正常组有明显上升,白藜芦醇能明显降低高脂大鼠肝脏内的Angptl3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脂组中Angptl4的表达量和正常组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但白藜芦醇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高脂组的Angptl4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脂组中Angptl6的表达量比正常组相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白藜芦醇组的表达量明显和高脂组相比明显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