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MDCT肝容积测量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
目的:
应用MDCT两种不同测量方法对离体猪肝和正常成人活体肝脏容积进行测量,比较测量结果及所用时间,旨在寻求一种准确而快捷的MDCT肝容积测量方法。
材料与方法:
对7例离体猪肝(叶)用溢水法测量其容积,再行MDCT平扫,比较逐层叠加法、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溢水法测量结果。收集体检行腹部MDCT增强检查肝脏正常者35例,男22例,女13例,采用逐层叠加法和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分别测量其肝脏容积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7例离体猪肝(叶)测量结果显示两种MDCT测量方法与溢水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9)。35例正常成人活体肝脏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分别为(1371.85±238.01)cm3、(1380.16±234.16)cm3,两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平均耗费时间分别为(27.93±5.55)s、(6.66±1.88)s,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耗时约为逐层叠加法的1/4。(t=18.31,P<0.001)
结论:
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与逐层叠加法相比,测量结果同样准确可靠,却显著减少了测量时间,还能同时测量肝脏的平均CT值、标准差,故更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第二部分:肝炎后肝硬化病肝容积、密度、肝脾容积比与肝功能状态的对照研究
目的:
采用MDCT测量肝脾容积、肝脏平均CT值及标准差,计算肝容积指数、容积变化率、肝脾容积比,分析上述多个指标与肝功能Child分级间的对应关系,评价其在评估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方面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收集正常成人组40例、肝炎后肝硬化组38例,对两组个体行腹部MDCT增强扫描。正常成人组采用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测量肝脏容积,记录个体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分析正常成人肝容积与其身高、体重、体表面积间的相关性,并推导成人标准肝容积公式;对肝硬化组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肝脾脏容积、肝脏平均CT值及标准差,计算肝容积指数、肝容积变化率及肝脾容积比,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上述多个指标与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正常成人组肝脏平均容积为(1384.58±239.27)cm3,肝脏容积与个体身高、体重、体表面积(BSA)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0、0.815、0.852,正常成人标准肝容积公式:LV(cm3)=1306.557×BSA-1000.612。(F=84.632,P<0.001)
肝硬化组肝脏平均容积为(1199.37±295.65)cm3,ChildA、B、C级肝脏平均容积分别为(1369.09±234.75)cm3、(1138.37±256.30)cm3、(877.13±159.87)cm3,肝脏容积指数分别为(0.98±0.05)、(0.85±0.08)、(0.68±0.11),肝脏容积变化率分别为(4.92±3.0%)、(15.79±7.29%)、(31.67±10.52%),上述指标在A、B、C级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的增高,病肝容积和容积指数逐渐变小,病肝容积变化率逐渐增大,且C级与A、B级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肝硬化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平均CT值标准差则高于正常组(P<0.001);肝硬化组内A、B、C级间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77,P=0.292),平均CT值标准差C级则明显大于A、B级(P<0.001)。肝脾容积比A级明显大于B、C级(P<0.001),B、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
结论
采用MDCT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测量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容积,再结合正常成人标准肝容积公式算出肝容积指数、容积变化率等指标,可以定量反映病肝容积变化程度,并且与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是评估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肝功能状态新的重要指标。肝脏平均CT值、标准差、肝脾容积比与肝功能Child分级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病肝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