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对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政策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晴雨表。探究美国对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政策,可以以个案研究方式,从一个侧面了解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认识美国对华政策的定位及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充分筛选和整理美国新解密的FRUS和DDRS中有关“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往来电报、会议记录、备忘录文件、报告等,探讨和分析尼克松时期美国对该问题的政策的定位、走向,尤其是在制定新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着重于制定新政策的过程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力图将此问题置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这一政策的实质及失败原因。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由来及尼克松执政前,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以及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根本目标是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先后采用“延期审议”、“搁置审议”和“重要问题”提案的手段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第二部分,分析尼克松政府在“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面临的新形势。联大投票形势表明美国传统的“重要代表”政策即将失败,许多盟国也表示希望美国能提出新的政策。美国希望通过缓和同中国的关系实现权势的均衡,扭转美国所处的不利国际局势,这就决定美国在此问题上必须改变原有的立场,而这又与美国保住台湾当局席位的政策底线相矛盾。第三部分,美国经过讨论、分析,决定走“双重代表”的路线,开始积极同盟国协调立场,同时逼迫台湾当局接受了美国的安排,并最终对外公布了美国的最终决定——“双重代表”方案。第四部分分析“双重代表”政策的运作过程及结果。美国试图走“双重代表”路线,首要障碍是来自中国两个政权的反对,但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台湾当局默认了此政策。美国向联大提交了“双重代表”和作了重要修改的“重要问题”两个提案,并加紧对各国的游说,寻求支持。临近联大讨论时,为确保成功,美国再次作最后努力,扭转所估计的不利局面,并制定应急方案。然而联大的表决结果却大出美国意料,虽然争得让“重要问题”提案先付表决,但被否决,而随即“阿尔巴尼亚”提案的通过使得“双重代表”提案被自动否决。第26届联大作出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评价美国尼克松时期“双重代表”政策,分析其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