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这使得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我国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下,地方领导干部以GDP为主要考核依据,而地方政府为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使用多种竞争举措招商引资,作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组成部分的税收,也就成为了地方政府间经济利益竞争的主要方式。地方政府虽然无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地方政府对税收执法实质上的干预能力及税收政策弹性的存在,加上财政支出手段的配合,对企业擅自减免税的承诺往往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兑现,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政绩观下的无序税收竞争,形成了地方政府以税收优惠手段争取税源、增加经济总量和地方税收收入的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降低新进入企业税负,或者放松污染排放监管,从而增加了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本文对我国财政分权背景下地区间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对当地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相关假设。通过对2006—2015年10年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间存在税负的策略性互动情况,即存在税收竞争;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在空间上也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受其邻近地区的影响;非良性的税收竞争导致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增加,给环境质量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分地域进行讨论,发现东部地区两者间的关联较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加入税收竞争与财政分权的交叉项,发现当财政分权程度较高时,税收竞争给工业废气排放带来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即税收竞争通过收入分权通道增强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当前要深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财政分权,改革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办法,加大对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环境治理效果的考核权重,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形成财政体制、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