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ilnew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美学是一门建立在生态审美基础上的,结合了美学、哲学、植物学、生态学和文化学相关知识的新兴学科。它将人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研究人与自然界中各种客体互相关联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并将生态整体性观念作为审美价值取向,追求一种人作为主体内在与自然作为客体外在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结合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从生态审美角度对中国牡丹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中国具有悠久的以农为本的社会形态发展历史,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发生紧密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植物作为自然物,人们通过对其的认识与发掘,逐渐将其作为审美对象,并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牡丹是中国原生性植物之一,具有花朵硕大、色泽鲜艳等审美特点,被人们赋予了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等文化象征。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形成与发展以中国植物文化和生态美学相关理论作为依托。中国植物文化的形成以植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为基础,同时也彰显着生态美学的种种理论。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审美形成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牡丹从实用层面到审美层面的视角转变,运用“比德”和“移情”对牡丹进行审美观照,进一步赋予了牡丹雍容华贵、不畏强权等人格化精神品质,使其具有生态美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寓意。具体体现在我国现存着大量展现了牡丹生态美的文学作品,从诗词歌赋到小说典故等,以及历朝历代以牡丹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等。生态美学理论中参与美学、生态本体论和生态存在论等相关概念,体现了中国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与“诗意”追求,为当代以牡丹产业作为发展中心的洛阳、菏泽等城市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机遇和生态城市美学的构建启示。
其他文献
家床服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潜力很大,不过目前发展差强人意。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J社区医院为田野点,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居民委员会、社区医院的相关人员和一些家床服务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田野中还辅以参与式观察,广泛收集资料,从点到面了解到上海市郊社区医院家庭病床服务的真实现状。一服务面积大、患者数量多;二医疗人员配备少;三交通不便,外出风险高;四医疗人员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研究,
激光无线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保密性强、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网络技术,将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接入到以太网中,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实现“最后一公里”无线接入,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受大气湍流影响,湍流强度一定时,传输速率越高湍流引起的误码率越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以太网的速率自适应激光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可以根据信道质量自适应调整光信号的传输速率,在信道质量差的环境中
摘要:纵观科学发展之历史长河,新生学科大多是由基础学科派生、衍化而来。其立足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高级人才教育。本文以应用基础学科教育的实用价值作为论述着眼点,阐述应用基础学科知识对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应用基础教育知识的实践、创新与融合角度论证应用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新工科交叉仿生专业建设立足应用基础学科教育的必然性结论。  关键词:新工科;交叉仿生;应用基础学科  中图分
利用精密数字密度计分别测定了丙氨酸在不同组成的葡萄糖和蔗糖水溶液中的密度, 计算了丙氨酸的表观摩尔体积、极限偏摩尔体积和理论水化数, 根据结构水合作用模型讨论了迁移
近年来,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介于语言课堂的动态特性和复杂性,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估教师话语的能力与知识。因此,英语教师的互动意识是教学实践知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基于Walsh(2006)提出的“教师话语自我评估”(SETT)框架,本文旨在探究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话语的互动特征,评估SETT反思实践循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可操作性。为此目的,六名初中英语新手教师参与此研究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相关问题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并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一致意见。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与高校管理实践相互促进,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学者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对于高校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强。因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选择河北省五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